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诸葛亮与王朗阵前辩论,王朗明明说得精辟在理,为什么却被骂死了?

发布时间:2022-08-15历史 烛影乱话
诸葛亮与王朗阵前辩论,王朗明明说得精辟在理,为何却被骂死了?

辩论,技巧很重要,并不是说得有道理就一定会赢。王朗出阵前信心满满,是因为他自恃有理,可惜遇上了辩论鬼才诸葛亮,于是悲剧了。

过程回顾

两军阵前,王朗和诸葛亮彼此见礼,这时还算客气,看起来也很和谐。

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王朗的开口语很模式化,先承认了诸葛亮的“名声”,继而对其北伐提出质疑。和他设想的一样,诸葛亮只是简单地反问了一句。这样他就可以将事先想好的说辞全盘说出,在王朗看来,诸葛亮的反问中是带有请教成分的,然而他小看了诸葛亮,因为此时的诸葛亮的战术就是后发制人、见招拆招。

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表达的中心大意有三点。首先是比较玄幻的天数论——汉室气数已尽,这也是王朗所说一切的大前提;其次,他细数曹操平定四方的功绩,将其竖立成功在千秋,其他诸侯则是乱臣贼子;第三,指出曹丕是通过禅让这种合法手段成为皇帝;最后劝诸葛亮归降。

就这番说辞来看,王朗条理清晰,主题明确,是典型的劝降之语。但是太过“教科书”,没有什么亮点,完全是单纯地讲道理,比较模式化,只能说中规中矩。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的应对之法非常高明,首先就否定了王朗的气数之说,也就是说大汉气数未尽,因为汉室子孙刘备在西川延续了国祚,这样一来就将王朗所说的“曹氏正统论”全盘否定。这点既然已经不成了,那么王朗后面的理论自然全部被推翻,于是诸葛亮开始了自由发挥。

先是把曾经的权臣、诸侯全部说成乱臣贼子,接着指责王朗身为汉室之臣与乱国贼子沆瀣一气,有负大汉天恩。最后一顿人身攻击,一波将王朗“带走”。

王朗被骂死的三点原因

虽然王朗当初信誓旦旦,但说不过而已,大不了就是输了,为何如此轻易就被骂死了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一 思路被打乱,急火攻心

用现在的话说,王朗和诸葛亮是两代人,所以他们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不同的。王朗比较规矩,诸葛亮比较灵活。诸葛亮一开口直接否定了王朗一切说词的大方向,多少让王朗有些措手不及。

对于比较“规矩”的人来说,喜欢把一切都预想好,一旦与预期出现偏差,思路就乱了,加上脑筋转得不是太快,所以多少会有些措手不及。如果给王朗整理思路的时间,相信他还可以和诸葛亮继续辩论或者说吵下去,但是诸葛亮一骂人,王朗满肚子话不知从何说起,以致急火攻心。

二 自诩德高望重

王朗大概是当时曹魏最有资历的。观其一生,早年曾任会稽太守,与孙策交锋时大战太史慈。后出仕曹魏,一路迁升,位至三公,可谓德高望重。

简单点说,无论是真心敬佩还是看他老,总之在曹魏人人都要给王朗几分面子,但是他忘记了一点,就是诸葛亮和他不同属一个势力,并不买他的账。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一种状态突然改变会很难接受。说白了,平时王朗让人捧惯了,大小官员对他都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可是诸葛亮不仅反驳他,还“泼妇骂街”,“欺负”他这个老人家,如此不讲武德让王朗无所适从,巨大的反差使其心态彻底崩溃。

三 年事已高

其实两国交战,双方没好话实属正常,王朗愤怒也好,憋屈也罢,原本也不至于死,归根结底还是他年纪大了,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与打击。面子上挂不住,巨大的冲击力是他这个年纪的身体无法承受的,所以最终吐血坠马而亡。

当然了,这些只是把“故事”正常化的合理推测,《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一桥段主要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另一种智慧,所以“德高望重”的王朗成了衬托的背景板。实际这一切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