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历史上死法最奇葩的“武”皇帝司马曜,为什么敢“比肩”汉武帝?

发布时间:2022-08-23历史 长安内史
历史上死法最奇葩的“武”皇帝司马曜,为何敢“比肩”汉武帝?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396年11月6日)夜,建康皇宫突然传出皇帝司马曜醉酒后梦中惊猝而死的消息,一时间朝臣人心惶惶。当朝皇帝年仅34岁,正值壮年,国政日兴,突然驾崩很显然是另有隐情。皇帝驾崩后,掌握朝廷实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及一干大臣对皇帝之死却没有再多追究,居然按照往常天子驾崩贯例进行处理,朝臣之间也是讳莫如深。群臣上谥号为“孝武帝皇帝”,庙号“烈宗”。

在司马耀之前,中国历史上被上谥号为“武”皇帝的区区不过4人,分别是西汉孝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就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这四人中即便是能力最差的司马炎也有着结束三国乱世统一南北的赫赫功继,而嗜酒如命离奇死亡的司马曜获得孝武帝头衔却颇显滑稽。但是站在后来者的角度来看,整个东晋11位皇帝,还真拉不出来一个能和昏庸无能,嗜酒如命的司马曜争谥号的,这不得不说是整个东晋王朝的缩影。

随着司马曜的驾崩,东晋朝廷在百年长夜中最后的星光也熄灭了。究竟是怎样一个皇帝,居然能够获得“孝武皇帝”谥号,他扑朔迷离的梦中驾崩背后又影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从天而降的皇位

司马曜,字昌明,生于362年,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父亲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共有七个儿子,但只有司马曜和胞弟司马道子存活下来。365年琅邪王司马奕继承皇位后,司马昱徙封琅邪王。本来皇位跟司马曜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371年荆州刺史桓温带兵入京,发动政变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拥立和他相交好的司马昱为帝,是为晋太宗简文帝,司马曜也就由一个小宗王子变成为了皇太子。

东晋自司马睿开国江左以来,一直处于士族门阀的轮流支配之下,而除了明帝司马绍稍有作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几乎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这种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局面更达到极点,桓温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晚年的桓温一直暗示皇帝给他加“九锡”,想要简文帝把皇位让给他。简文帝登基仅八个月便得了重病,简文帝见自己病情加剧,遂立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此 时的晋朝国运可以说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当着简文帝的面撕掉了这封诏书,简文帝被迫同意将遗诏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故事。”随即简文帝驾崩。随后出身琅琊王氏的尚书仆射王彪之说:“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于是皇太子司马曜登基为帝。一直到桓温去世,都没等来天子的“九锡”,各家士族门阀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联手阻止了桓温篡晋的阴谋,确保了司马曜的顺利即位及东晋王朝的延续。

二:谢氏秉政

桓温虽死,但其他门阀仍旧掌控着东晋王朝的统治。由于孝武帝年幼,为了防止桓温之弟桓冲等谯国桓氏继续专权,谢安在桓温死后请出崇德太后临朝听政。谢安和王坦之在拥立孝武帝过程中立下大功,自然也得到报偿。所以,东晋实权由谯国桓氏逐渐转移到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手中。

公元375年王坦之去世,谢安势力更盛,与桓冲分处中外。同年八月,孝武帝大婚,迎娶太原王氏名士王濛之后王法慧为皇后,其弟琅邪王司马道子也迎娶王坦之的从侄女为王妃,太原王氏的影响力瞬间增强,这也为孝武帝后期政局埋下伏笔。公元376年正月初一,孝武帝亲政,谢安以中书监录尚书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由于对内要防范仍在荆州盘踞的桓冲势力,对外要对付日益强盛的前秦政权,谢安便推举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年后又兼领徐州刺史,驻节北府(今江苏省镇江市)。谢玄在此期间招募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骁将,整合他们麾下以流民为主的军队,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这支军队在五十年后亲手将东晋埋进了坟墓。

三:文治武功

孝武帝自登基以来,就一直面临前秦的威胁,东晋西部的益州和梁州就373就被前秦攻陷。随着前秦天王苻坚相继灭掉前凉、代国、西征西域,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东晋的觊觎之心也就更加强烈。此后秦晋交界的江淮一带形势愈发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派苻丕攻打襄阳,荆州刺史桓冲抵御,孝武帝诏命谢玄发徐、兖、青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从此以后,上下游桓、谢军队配合,彼此策应,以分前秦兵锋,形成东晋战略的一个特点,对于保障最终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同年七月,秦军也采取东西策应,到379年襄阳失守后彭城、下邳、淮阴、盱眙先后并入前秦,建康告急,形势对东晋更加不利。379年六月,北府兵在君川打败秦军,前秦势力被逐于淮北,建康紧急状态得以解除.。

此后几年桓冲在荆州与前秦屡有战事。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率众十万反攻襄阳,北府军刘牢之等人亦于此时率众为攻襄阳的桓冲军声援,显示出大敌当前时东晋内部桓、谢两大门阀的团结。

但与此同时建康朝廷上对江州的争夺却热火朝天,江州一直是东晋荆州集团同扬州集团争夺的战略要地,多年来实际多由荆州势力控制。桓冲推荐王荟出任江州刺史,谢安则推出谢輶来当江州刺史,最后谢氏做出了让步,孝武帝以桓冲领江州刺史。这反映出门阀之间表面看起来虽然同仇敌忾,但实际上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

同年,在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后,东晋趁北方大乱之机,收复了巴蜀及山东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黄河北面的邺城。这也成为东晋中期势力最为兴盛的一段岁月,然而朝堂上门阀之间的斗争最终将这一切成果灰飞烟灭。

孝武帝亲政后,朝廷除了在军事上有所突破外,在国家税收及民生政策上也做出了一些改革,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复苏。在玄学兴盛的东晋,孝武帝却是一个热爱儒学,推崇佛教的君主。在他的提倡下,一大批寒门出身的儒学子弟开始走上政治舞台,逐渐成为东晋末年一股新兴势力。

四:君臣异心、兄弟反目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隐忍已久的孝武帝以胞弟琅邪王司马道子为录尚书事,开始分谢安的权。陈郡谢氏在主导了淝水之战后遭遇到了来自皇权的挑战。此前朝廷内的主要矛盾是桓、谢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随着桓冲的去世,以孝武帝、司马道子代表的皇权开始向士族门阀发起挑战。当时太原王氏的王国宝等人以“谗谀之计”离间孝武帝与谢氏关系,谢安不愿争权夺利,便作出让出京步镇守广陵。

384年谢安去世后,司马道子顺理成章地成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谢氏的另一位实权人物谢玄于387年在会稽内史任上溘然长逝,他所节制的徐、青、兖三州也先后被司马道子(兼领徐州刺史)和谯王司马恬(青、兖二州刺史)这两位皇室成员瓜分。谢玄的去世标志着陈郡谢氏的门阀政治落下帷幕,也意味着孝武帝完成了皇权的收回。

孝武帝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孝武帝与其弟司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二人嗜酒如命,经常长夜饮酒,把宫廷搞的乌烟瘴气又信奉佛教,朝政日益昏暗。然而,在孝武帝和司马道子“酣歌为务”的表面下,兄弟之间却潜藏着深刻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太元后期的“主相相持”格局。主相相持直接表现为外戚太原王氏内部的矛盾,即孝武帝王皇后出身的王恭一系和琅邪王妃出身的王忱、王国宝一系之间的斗争。太原王氏既无人才亦无事功,不足以制约皇权并维持政局的平衡,只有分别依附司马氏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与此前的不同士族之间的门阀政治斗争已大不相同。

东晋各州范围

392年王忱病死于荆州刺史任上,孝武帝开始出手夺回荆州的实际控制权,东晋政局又为之一变。司马道子欲以王国宝继其弟为荆州刺史,孝武帝则直接越过司马道子的行政体系下诏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自此建康皇宫的皇权终于夺回了被士族控制近八十年的荆州。

五:醉酒乱说话,被皇后蒙杀

如果历史有如果,孝武帝有可能重振东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嗜酒如命的司马曜最终在酒上翻了车。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396年11月6日),孝武帝在后宫清暑殿中与张贵人一起喝酒。孝武帝喝高了,对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而我又喜欢年轻的,明天我就废了你,另找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张贵人听了后内心妒火中烧,而烂醉如泥的孝武帝毫无察觉,玩笑越开越厉害,张贵人遂起杀心。她先让孝武帝周边的宦官们也喝醉,等孝武帝和宦官们纷纷醉倒睡去后,她召来心腹宫女,乘孝武帝熟睡之际,用被子把睡梦中的孝武帝给活活捂死了。随后张贵人贿赂宫中宦官说皇帝是梦中惊醒猝死,而和皇帝哥哥一直明争暗斗的司马道子此刻也是欣喜若狂,皇帝之死竟然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随着孝武帝驾崩,司马皇室短暂的“中兴”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就是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公元402年,主政朝廷的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向桓玄(桓温侄子)发起进攻,结果桓玄次年攻入建康自立为帝,司马氏迎来了没日。20年后刘裕领导的北府军最终控制了朝廷,灭亡了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