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关羽为什么独享“威震华夏”之誉

发布时间:2022-09-03历史 关公缘
关羽为何独享“威震华夏”之誉

学关公 行鸿运拜关公 结善缘

三国时代,猛将如云。吕布、典韦、马超、太史慈等,无不战绩彪炳、勇冠四方。论威名、武力、战绩,应该不逊于关羽。那么,《三国志》为何仅称关羽“威震华夏”呢?

1、审时度势,北伐襄樊

“威震华夏”的评语,出自关羽的最后一场战役——北伐襄樊。

《三国志·关羽传》原文:“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向北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当时的局势是,如果能顺利拿下这两个地方,北战线向前推进,汉中与荆州的北部通道相连,且在荆州取得战略纵深,曹魏南面门户大开,攻入许昌,兴复汉室,则指日可待。

关羽先是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派汝南太守满宠援助曹仁,又遣于禁等将领统率七军前来助战。当时汉水暴涨,关羽因势利导,以其精锐水师迎战于禁:先用“舟兵”,乘大船猛烈攻击敌方营寨,再从四面放箭,封锁通道,防止曹军突围。于是,于禁的七军人马和曹仁别部庞德的军队陷入绝境。最终,于禁势竭力穷,缴械投降,3万大军被俘解往江陵;庞德被俘不屈,引颈就戮。

关羽又遣别将围困襄阳,以阻止曹仁的部将吕常援救樊城,并迫使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荆州军重重围困樊城,城内粮食将尽,城外援军断绝,眼看此城朝夕可下。曹仁及部将欲趁关羽未合围之前弃城而逃,被满宠急谏而止。满宠及曹仁与其部将沉白马,誓与樊城共存亡。

2、势如破竹,曹军震惶

军情紧急,除了已去世的乐进和接替夏侯渊主持西线的张郃,曹操将五子良将余下三位都遣来对付关羽。

至此,曹操为解樊城之围,前后共派出五批援军: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等率领的七军,第二批是徐晃的新兵,第三批是徐商、吕建的部队,第四批是殷署、朱盖的十二营,第五批是曹操手中最精锐的王牌军——张辽的部队,从与孙权对垒的合肥前线调来增援曹仁。

曹操还先后派遣满宠、于禁、庞德、徐晃、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张辽、裴潜、吕贡等十二名文官武将参加此役,其中除张辽、裴潜、吕贡等因吕蒙偷袭江陵,关羽撤围而未到樊城外,其余九人都参加了襄樊战役。由此不难看出,关羽襄樊之战对曹魏政权带来的震动效应。

3、智勇兼备,威震华夏

在正面战场之外,关羽还派小股游军北进,联络义军,予以支持。一时间,在梁、郏、陆浑一带的义军都遥受关羽印号,为之南北呼应。

《三国志·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曹瞒传》记载:“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关羽积极响应梁、郏、陆浑等地义军的起义。这些起义军所在地区在哪里?郏县在许都的正西方,梁国在许都的东北方,陆浑则在许都的西北方。而南方正是关羽攻来的方向。

这些起义军都在远方接受了关羽的任命,关羽授以他们印信,助给兵器,使这些人在曹操心腹之地造反,严重破坏曹操政权的统治。曹操因此甚至想要迁都,在满宠的极力劝阻下才最终作罢。

关羽北伐襄樊,战术上水路联合作战,围城打援,攻守兼备,调度有序,同时又能够潜入曹操腹心,策动起义,从内部动摇曹操政权的根基,张弛有度,布局合宜,彰显了一代名将的风范。此外,关羽还将荆州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政通人和、局面稳定,军政防务上巩固城防,修筑江陵城,设置“屯候”,提防甚密。

《三国志·陆逊传》说“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文治武功,关羽皆为楷模。所以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誉之为“威震华夏”。自关羽之后,诸多名将也多以关羽为榜样,自励自勉,建立功勋。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