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祠堂遍布,而北方很少见?

发布时间:2022-09-05历史 文史道
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为何南方祠堂遍布,而北方很少见?

祠堂,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由来已久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天子依靠宗法体系,明确政治特权,在当时只有天子可以设立宗祠,年岁祭祀。士大夫和士人都是没有资格设立祠堂的,庶民和奴隶更是没有资格。

唐代之后,宗祠才开始在民间兴起。尤其到了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都可以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到了明清时期,宗祠已经非常普及,广泛分布于乡村。那时起宗族体系也比较完整,一些借助宗族势力而强大的乡村不在少数。文史君小时候也听祖辈讲过本家的祠堂,只是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

按理来说,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也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河南、山西、河北等),北方的宗祠文化应该比较鼎盛才是,然而如今的现象却是南方祠堂遍布,北方很少,究竟为何?

一、战乱频发,毁于战火

相较于南方,北方作为时期较长的政治中心,战乱频发是导致祠堂文化衰败的原因之一。

虽然华夏文明起源于中原,但是中原地区向来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春秋战国时期受犬戎、匈奴骚扰;汉朝受匈奴威胁,汉武帝曾多次征战匈奴;唐朝受突厥侵袭,明朝受瓦剌夺权等,北方一直处于战乱和不安定中,每逢战争百姓多是流离失所,祠堂也会毁于战火。

同时战争也会带来人口锐减,很多以村为单位的宗祠,很多时候在战争中都会出现灭族的现象。比如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中原地区的人口锐减了80%以上,甚至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于是开启了长达50年的人口大迁徙,于是有了“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历史。

二、经济落后,力不从心

我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人们生活对农业的依赖非常之高。在古代水利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一切经济盛衰与上天有着极强的联系。而祠堂的修建,经济基础是最根本的制约。

北方地区农业基础以小麦为主,对水的需求较高。而北方海拔较高,水资源相对匮乏。如果时逢风调雨顺,尚能五谷丰登;如若时年大旱,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更别提祠堂修建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次的大旱,基本上都发生在北方城市,甚至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流落他乡乞讨为生,很多人也都顺势迁徙到了南方。

还有就是黄河的决堤,影响也非常之大。黄河下游每次决堤,基本上会毁灭方圆三百公里的房屋和农田。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原地区。

《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溃,河倒灌洪泽湖,高堰不能支,决口三十四。漕堤崩溃,共决三百余丈。”大水过后,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往往伴随而来的就是举家逃荒,生存都出现问题,更别提祠堂了。

三、破旧运动,销毁殆尽

北方作为历来的政治中心,受政策影响也比较严重。北方祠堂少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打砸非常严重,几乎大小村镇的祠堂都被拆除了。

文史君曾听老一辈人讲过,本家的家族当年也是比较大的,在村子里也有一座非常显赫的祠堂,每年过年的祭拜活动都非常隆重。只是在破四旧运动中也被毁掉了。

宗族文化是我们的根祖文化,也是我们生命延续的意义所在。现在很多人觉得活得没意义,一方面是自我价值感的丢失,另一方面就是宗族文化的浅薄,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复兴宗族文化,保护宗祠祠堂,也是我们秉承和传承的历史国学文化之一。

读者们,关于“古代的宗族文化”,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