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名功臣,30人被杀,朱元璋为什么不敢动这4人?

发布时间:2022-06-07历史 倾城之殇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名功臣,30人被杀,朱元璋为何不敢动这4人?

朱元璋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皇帝,这个一二,指的并非他的能力亦或是成就,而是他的出身。

相比陇西李氏、天水赵氏等世家大族,他是真正的底层百姓,贫苦农民出身,幼年时更是因为家乡爆发蝗灾和瘟疫,亲人几乎都死去了。

家族没给任何助力,他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打下明朝江山。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会聚到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赢下一场场战争,他们就是大明后来的开国功臣,共有34人之多。

然而,这34人中,足足30人都在开国后凄凉死去,真正得到善终的只有4个人。

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元朝末年,蒙汉矛盾尖锐,地方管理混乱无序,百姓们已经走投无路,朱元璋就出生在这样恶劣的时代背景下。

因幼年家中贫困,他没机会读书,而是帮人放牛。长大一点后,因灾荒和疾病而逃出家乡的他,又到寺庙里当僧人。但没过多久,寺庙也遇上饥荒问题,他只得离开,四处化缘到处流浪。

朱元璋在流浪的过程中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遇上过许多危机,所幸都被他化解,这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成长了很多。

他看到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和这些人的悲剧,其根源都来自这个腐朽溃烂的王朝。

因此,他后来收到少年伙伴汤和的来信时,果断地加入了抗击元朝的起义军中。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因作战勇猛且为人机智,朱元璋很快就在军中脱颖而出,他得到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赏识。为表亲厚与看重,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

起义军只是朱元璋踏出征战天下的第一步,他明白有军队力量才有话语权,而这力量最好掌握在他手上。

于是他很快就回乡招募士兵,来应征的人中有他少年时的同伴徐达、郭英等,这些人后来也成为他麾下的得力大将,他自己的势力也就此发展壮大起来。

登上帝位后清除威胁

朱元璋的地盘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扩大,公元1356年,他占领集庆并改名为应天府,此时他已有许多谋士和得力的将领。

他征求一位名叫朱升的谋士下一步发展计划,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这也是朱元璋接下来贯彻的方针,是他能够稳步发展最终登上帝位的重要原因。

公元1368年,经过多年战争,朱元璋终于将差点四分五裂的国家再度统一为一个整体,大明就此建立。

新朝建立,首先就要考虑对于功臣们的封赏。朱元璋不仅给追随他的臣子们高官厚禄,还在南京鸡笼山立下功德庙,对功臣们按功劳依次论定,使得生者虚其位,死者塑像。

然而,坐上帝位后,朱元璋感受到维护一个新生政权的不易。它刚刚诞生,非常弱小,因此必须努力呵护,朱元璋将审视的目光看向那些开国功臣们。

臣子的功劳太大,在建朝前,这是忠心耿耿是极大的贡献,而建朝后,这就成为一种极大的威胁。

皇帝感觉到不安,他强烈的掌控欲不允许大权旁落这种事,开国元老胡惟庸很不幸地踩了死线。

他过于独断专行,许多事甚至不咨询朱元璋的意见而自行决断。于是有人告他谋反时,朱元璋毫不犹豫就处死了他,并且牵连出一批他的党羽,审查胡惟庸案历时数年,死去之人达三万余。

大将蓝玉也因功高被朱元璋忌惮,朱元璋担心下一任继承人无法镇压收服他,怕他谋反因此屠戮了他的家族,还牵连出一批开国老臣。

淡泊名利是正确选择

在朱元璋有意的打压和血腥手段下,曾经跟随他的大臣有的病死,有的被处死,下场实在凄惨。但,还有四个人被朱元璋放过了。

第一个就是他的少年时的伙伴汤和,汤和邀请他参加起义军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汤和本人非常识相,早早退出政治漩涡中心,既不结党营私也不争权夺利,朱元璋一来念旧,二来看他安分守己,就没有杀掉他。

第二个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朱元璋收过许多义子,但这些人之后就滋生了许多野心,而沐英没有迷失在权势中。

他和马皇后关系很好,对朱元璋也非常忠心,马皇后死去后更是辞去官职主动提出为皇后守孝三年。对于这个孝顺的义子,朱元璋于情于理都不能杀掉他。

第三个是武定侯郭英,他为人一向低调谨慎,和自视功高因而得意忘形的其他人不同,郭英十分谦虚,只是尽心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朱元璋知晓他的性格,对他也很放心,没必要除掉他。

第四个是长兴侯耿炳文,他有着杰出的军事能力,但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他主动请求驻守边疆,守卫国家的安全,还拒绝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封赏。这个人不仅不求名利,还能守卫疆土护卫大明的边境安全,朱元璋自然不会杀掉他。

朱元璋并不是单纯以杀臣子为乐,他只是不愿别人分散他手中的权力,怕老臣们身份尊贵下一任继承人不好掌控,除掉他们就是最好的方法。没有威胁又有能力之人,能看清形势的聪慧之人,当然能够保全自身。

结束语

古代王朝更替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新朝建立就意味着帝王和功臣之间的力量博弈。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普通人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帝王家。

综合来看,结局悲惨的功臣大多是因功高盖主,而后变得嚣张肆意为君主所不容。

而善终的多是识时务之人,他们都非常聪慧,能够从名利中及时抽身,在喧嚣和富贵中保持独立思索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恪守臣子的本分,对皇帝始终恭敬谦卑,认清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

今月曾经照古人,权臣和君王之间的相处之道,即使放到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