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用科学 > 军事

军事

凡尔赛体系下只拥有10万陆军部队的德国是如何发动二战的

发布时间:2022-10-04军事 养生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德国被协约国强制要求废除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员额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德军甚至不被允许拥有重机枪,德军总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德国被协约国强制要求废除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员额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德军甚至不被允许拥有重机枪,德军总参谋部这一设置也被强制取消。德国海军被限定只能拥有6艘10160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至于空军则压根不允许德国发展。

可短短20年后德国就又具备了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实力。凡尔赛体系把德国陆军员额限制在10万人以下,可等到1941年5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军总兵力已扩充到720余万人。德国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重新武装起一支称雄欧陆的强大军队?要知道扩军这种事得有人、有钱、有装备才行。扩军首先得有兵员吧?有了人也不能让士兵空着手上战场吧?这就需要一定的军事工业实力作为支撑。

何况军队是不事生产专心打仗的。如果不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粮食、药品等补给物资,那么部队不等到打仗就得自行崩溃了。要为部队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就需要一定的财力基础作为支撑。简而言之扩军就是主要解决人、财、物这几方面的问题。《凡尔赛条约》不是要求德国只能保留10万人的陆军嘛,于是德国就把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保留下来,同时对裁减的士兵进行登记以备随时重新召集。

德国保留的这十万部队说一水全是军官的底子也不为过。这是后来希特勒能从十万部队迅速扩充到几百万部队的重要原因。希特勒扩军所需要的军官底子都保留在这十万部队中了。如果不是当年保留下来了一大批基层军官,那么整个德军就会像是一盘散沙而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凡尔赛条约》还禁止德国拥有空军,所以德国就遍地成立航空俱乐部——利用民用机照样暗中培养飞行员。

德国在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下就是用这样的手段解决了日后扩军的人员问题。人员问题解决后还存在装备和资金问题。这其中装备问题本身和资金问题存在一定关系,同时又与国家军事工业实力存在一定关系。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德国的军工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确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可德国在战前所积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层面的无形优势却并没被摧毁。

这样的优势足以使德国重新实现工业化和武装化。在凡尔赛体系下德国不被允许拥有大型战舰和潜艇等装备。可德国却派出工程师到国外参与研制,然后再把技术带回国内。《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坦克,那么德国就打着拖拉机厂的幌子秘密研制。德国就这样利用自己的军工优势背着英、法等国暗中发展军事实力。当然德国扩编军队、发展军工技术都离不开钱,那么德国又是从哪儿搞到这么多钱呢?

要知道德国在一战后背负了对战胜国的沉重赔款负担。从1922年起德国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胀。当时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通胀最严重的时候早上的面包钱到了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到了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从美国纽约股市迅速向全球蔓延。还没从本国的通胀中缓过劲来的德国又遇上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因此就形成了一种雪上加霜的局面。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正是利用了经济危机期间的动乱攫取了政权。希特勒意识到德国经济要实现复兴就必须走加强国家干预的凯恩斯路线。那么具体如何把这个概念落到实处呢?希特勒自己对此其实也并没好的办法,不过他找到了一个懂经济的人来把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1933年希特勒任命亚尔马·沙赫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任命他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沙赫特使用了一种奇特而诡异的手段来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沙赫特创造了帝国银行有史以来最大的表外体系,从而用五花八门的的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正式票据与通货创造了信用。比如专门用于支付军工生产的梅福军用券由财政秘密贴现后强制工业家接受。最多的时候德国一共有三十多种类似的表外信用工具在同时运行。沙赫特建立起一套制度框架能以精细到具体产品和生产者的程度来调节德国的外贸水平。沙赫特在巴尔干和南美与原料生产国建立双边谈判下的互换贸易关系:以工业品交换原材料。

在当时的中德贸易中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德国是一个除了煤矿之外橡胶、锡矿、石油等其他战略物资都非常短缺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资源大国,于是德国就用自己的军工产品与中国交换矿产资源和农牧产品。沙赫特还鼓励在国际贸易中回购处于低价的债券,然后帝国银行以马克接近原价贴。这样不仅减少了外债,同时也节省了外汇。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德国通过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

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兴建军事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等公共工程。纳粹党的创造就业和重整军备两大政策其实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希特勒上台后的短短几年间就修建了不少于6700公里的公路。这一方面为大量的产业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是为满足在日后的战争中能快速运送部队的军事需要。沙赫特在致力于德国内部的经济改革的同时也积极和外国人打交道。在这方面他有两手绝活:一是赖账,二是借钱。

所谓赖账就是千方百计赖掉给协约国的赔款。沙赫特搬出一套说辞:只有保证德国经济不至于崩溃才能保证德国有支付赔款的能力。沙赫特就以这个理由要求延期支付赔款。沙赫特在赖账的同时还向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借钱。希特勒在沙赫特这个经济天才的帮助下解决了扩军的资金问题。人、财、物的问题都解决之后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完成扩军。毕竟你希特勒一开战把欧洲祸祸地不成样子,那么其他欧洲国家也不瞎不傻啊。

盲目扩军怎么可能不引起英、法等国的关注。万一英、法、美等国趁德国羽翼未丰之时就先下手为强发起战争怎么办?因此希特勒在扩军这件事上进行了小心翼翼地试探。1936年希特勒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他一口气增加了二十四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两个骑兵师外带两个旅。这样一来德国就由原来十万人左右的部队扩充到了五十万左右。德国的对手们面对这样的扩军行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

法国作为与德国竞争欧陆霸权的老对手恨不得把德国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只脚,但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秩序的英国却不愿看到法国趁机做大做强。此时正蓬勃发展的美国在积极扩大自己的对外投资市场。美国认为德国的复兴有助于欧洲的整体复兴,从而将为美国提供一个广大的对外投资市场。与此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孤立的苏联也试图与德国合作。二战爆发前美、苏、英、法等纳粹德国日后的对手们一个个竞相与德国展开合作。

二战前有200多家美国企业与德国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1933~1939年杜邦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福特汽车公司争先恐后与德国签订下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订单。同一时期英国与德国也有合作,苏联则从1922年就开始与德国秘密合作。各项先进的军工技术就在这一过程中转让到了德国。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同时保证美国今后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国使用。

这笔资金对德国军工业的重建起到了相当的帮助。美国华尔街大鳄提供的钱、英法提供的装备和技术、苏联培训的军官和坦克部队都被德国用于扩军备战。等到1938年德国已拥有了一支156万人的军队,而且凡尔赛体系明令限制的海军、空军也都发展起来了。到了1939年德国对波兰开战前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兵扩军。等到这波征兵结束之后德国就有了450万左右的兵力。随着德国与英、法开战以及对苏联备战又使德军规模进一步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