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用科学 > 军事

军事

刘亚楼:8年抗战跑去苏联,为什么还能授衔上将?去世葬礼堪比国葬

发布时间:2022-10-11军事 养生王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大厅对我军现役的各级军人进行了一次军衔评定,在《将级军衔名册》中,有1048名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都被授予了将级和帅级军衔,其中元帅有10名,大将有10名,上将5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大厅对我军现役的各级军人进行了一次军衔评定,在《将级军衔名册》中,有1048名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都被授予了将级和帅级军衔,其中元帅有10名,大将有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

1955年授衔

而在55位上将中,还有一位啃过“洋面包”的传奇将军,他是林彪最中意的一员虎将,也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甚至连伟人都常常称赞他“将才难得”,他就是刘亚楼将军。

只不过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刘亚楼并没有参加过抗战,八年抗战期间刘亚楼一直待在苏联未归,按道理来说,他的战功不会太显赫,可为何最后还能被授予上将军衔呢?

刘亚楼将军

说起来刘亚楼的人生也算是非同凡响了,刘亚楼1910年出生于福建的农村,由于出生第二天母亲就逝世了,刘亚楼就被父亲过继给了好朋友刘德香,这倒不是因为父亲狠心,而是当时刘亚楼年幼,又没有奶水喂养,所以就找了刘德香喂养刘亚楼。

虽然是过继来的孩子,但刘德香并没有另眼相待,对刘亚楼如同己出,刘亚楼从小就很聪明,学什么都很快,上学之后刘亚楼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见刘亚楼如此聪慧,刘德香也开始重点培养他。

年轻时候的刘亚楼

1927年,中学毕业的刘亚楼受全国革命热情的感染,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并在两年后加入我党,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刘亚楼上过学,是一位知识分子,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且他还足智多谋,因此加入我党之后就开始被重点培养,从参军到担任师职岗位,刘亚楼只用了三年时间,这个速度即使在开国将军的队伍中,也找不到几个。

刘亚楼能够受到重用,其实离不开一位“伯乐”,这位伯乐就是周总理。

红军时期的刘亚楼

1933年2月,我军在南丰与国军第八师浴血奋战,此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国军第八师坚守不出,我军连续进攻6天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指挥员林彪心急如焚,跟在他身边的刘亚楼也同样着急。

眼见情势越来越危急,刘亚楼不断劝说林彪改变战术,另想办法,但林彪攻城心切,听不进刘亚楼的建议,无奈之下,刘亚楼只好跟前来的视察的周总理、刘伯承等人说出实情,此事立刻得到了周总理的重视。

后来在周总理的建议下,我军开始调整战略部署,果然在黄陂和草台岗取得了两次大胜仗,战役结束后,周总理便开始注意刘亚楼,虽然刘亚楼军龄并不长,但他的眼光却非常敏锐,军政素质过硬,让周总理刮目相看。

正在指挥作战的刘亚楼

有了周总理的赏识,刘亚楼的军事天赋得到了更全面的表现,而刘亚楼也没有让人失望,后来在长征途中,刘亚楼在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众多战役中表现突出,一时间成为我军之中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1936年,刘亚楼的从军生涯出现了一次巨大的转折点,这一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刘亚楼被选为教员,派往红军大学训练部当部长,刘亚楼一时难以接受,身为一名军人,刘亚楼心中所盼一直都是能在前线奋勇拼杀,驱逐侵略者,此时被安排去做教育事业,刘亚楼的心中有万分不愿。

1936年,刘亚楼被选为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

刘亚楼的小情绪被伟人敏锐地察觉,他亲自叫来刘亚楼,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并告诉他办校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听完伟人一番话后,刘亚楼茅塞顿开,在教育岗位上尽职尽责,两年之后又升任教育长。

此时的刘亚楼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督办教育事业,也意味着他从此无缘国内抗日前线,在国内教育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刘亚楼又在不久后被派往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这一去就是八年的时间。

初到苏联,为了方便交流,刘亚楼开始苦学俄语,然后刻苦学习各种知识,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吸取苏联先进的经验,在苏联留下的那段时间,刘亚楼收获颇丰,他的才华在苏联也慢慢体现了出来。

刘亚楼苏联留学期间留影

1941年,德军兵分三路入侵苏联,莫斯科危在旦夕,一开始在制定对德作战方案时,斯大林和其他苏联将领普遍认为德军会重走拿破仑的老路,以乌克兰作为首要攻击目标,因此斯大林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了乌克兰。

但刘亚楼在研究德军的进攻路线时却发现,当年拿破仑之所以会走乌克兰这条路线,实则是因为骑兵更适合顿涅茨河流域,而德军如今走的是机械化闪电战,完全可以无视地域障碍,直接从白俄罗斯进攻,因此他和刚到苏联治病的林彪当即给苏联高层致电,试图让斯大林改变注意,但可惜的是,他们的提醒并未得到重视。

直到发现德军的进攻路线和刘亚楼分析的一致后,苏联才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斯大林也因此对刘亚楼格外关注。

德军兵犯莫斯科

在随后的几年,刘亚楼在苏联亲眼见到了苏德战争进行得有多惨烈,在这个过程中,刘亚楼也多次协助苏军抵御德军的入侵,苏联卫国战争的多场战役中都有刘亚楼的身影,由于刘亚楼表现突出,斯大林不仅授予他少将军衔,还希望刘亚楼能改国籍,一直留在苏联,为苏联效力。

这对刘亚楼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刘亚楼却想也没想得直接拒绝,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苏联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回到祖国为国效力,他也没有忘记伟人的敦敦教诲,因此,在接到苏联的邀请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

不过刘亚楼虽然态度明确,可苏联那边还是想要尽力争取刘亚楼,让他留在苏联,因为这个原因,刘亚楼在苏联一待就待了八年,本来按照正常的学习安排,刘亚楼是不需要待这么久的,奈何苏联那边不肯放人。

解放时期的刘亚楼

1945年8月,刘亚楼跟随清扫日本关东军的苏军辗转抵达大连,时隔八年终于回到祖国,刘亚楼的内心百感交集,后来他还在大连结识了中俄混血的妻子翟云英,开启了一段甜蜜幸福的婚姻。

刘亚楼回国之后,国内抗战已经结束,刘亚楼没能亲上前线抵御日寇,虽有遗憾,但刘亚楼的才华却并没有因此被抹杀,反而还得到了充分展现。

1949年,我军发起平津战役,当时林彪等人有意先打塘沽,但刘亚楼认为攻打塘沽困难重重,不如先从天津入手,如果攻打顺利,既可以切断敌人东逃的退路,也可以震慑北平守军,可谓一举多得。

刘亚楼的提议得到了林彪的高度认可,众人都觉得此计甚妙,于是由刘亚楼全权指挥,对天津发起进攻,著名的天津战役拉开了序幕。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34万余人兵临天津城下,这一战刘亚楼早已成竹在胸,每一步都已计算好,上午十点,攻坚战正式打响,刘亚楼命人全力攻城,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天津城在29个小时内快速易主,敌守军13万余人被全歼。

这一战让刘亚楼名声大噪,不少人夸赞他的“洋面包”没有白啃,后来辽沈战役爆发,刘亚楼同样表现突出,甚至人气一度与林彪、罗荣桓并驾齐驱。

天津战役指挥部合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为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决定抗美援朝,派志愿军入朝参战,但面对美军的飞机大炮,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行动变得异常艰难,此时焦急的刘亚楼又提出新的建议,那就是尽快组建志愿军空军,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取得空中优势。

刘亚楼的提议非常重要,建国初期,我国的空军几乎没有,可以正常飞行的飞机甚至都不足百架,此时刘亚楼提出的建议让在座的每一位顿时茅塞顿开,伟人当即拍案,由刘亚楼同志负责志愿军空军的组建。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在苏联学习期间,刘亚楼曾系统地学过苏联的军事课程,因此对空军的组建也得心应手,接过任命后,刘亚楼随即让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空军筹备工作,之所以先在东北进行,是因为当时东北有苏联空军保护,不仅安全,还能实战训练。

刘亚楼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经过数个月的紧张训练,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全部完成实战练习,投入到朝鲜战场后,第10团第28大队队长李汉首战便击落美军F-84飞机1架,之后我军更是连战连捷,在实战之中,我空军部队创下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战斗经验也在不断累积。

刘亚楼研究作战方案

而这些骄人的战绩背后都离不开刘亚楼,每一次战斗之后,刘亚楼都会仔细分析战斗中出现的失误,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记录下来,与飞行员们一起探讨,确保将战斗经验分享到每一位飞行员的脑中。

而也正是因为有刘亚楼的存在,我国的空军事业才能开启崭新的新篇章,创造了令全球都难以置信的空中奇迹。

朝鲜战争结束后,鉴于刘亚楼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中南海授衔仪式授予了刘亚楼上将军衔,此外,刘亚楼还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虽然抗日战争他没能建功立业,但他后来所创下的成就值得这份荣誉。

开国上将刘亚楼

成为上将之后,刘亚楼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他经常会跟飞行员们交流飞行经验,也会亲自指挥飞行员战斗,当时蒋介石贼心不死,时常派飞机空中骚扰,刘亚楼盛怒之下接连击落了蒋介石派来的一架美军P4M-IQ型麦克托式电子侦察机和美国U-2飞机,让蒋介石大为震惊。

被击落的U-2飞机残骸

然而,由于常年操劳,加上年龄渐大,刘亚楼的身体逐渐开始吃不消了,1964年,54岁的刘亚楼被确诊肺部疾病,虽然我国全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将军的生命,在生命弥留之际,刘亚楼心中所念仍是未完成的空军工作,并不断的叮嘱身边的人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完成他未能完成的工作。

1965年5月,刘亚楼将军的追悼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当天除了有北京10万军民自发到场吊唁以外,各级单位领导也纷纷到场,后来整理时才发现,刘亚楼追悼会的签到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他们都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到场人数如此之全,这在党史上极为少见,其隆重程度已不亚于国葬。

刘亚楼将军的一生是璀璨且辉煌的,他是“军人的标杆”,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的存在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刘亚楼将军已去,但无论过去百年千年,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曾创下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