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用科学 > 军事

军事

在傅起义期间,两个兵团的指挥官拒绝与他一起行动。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2-11-13军事 养生王
1948年11月初,我军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大局已定。东北解放后,我军迅速将战略决战方向转向华北战场。同月,蒋介石答应傅为东南行政长官,以保存实力。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华北是他自己的。

1948年11月初,我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大局已定。我军解放东北后,将战略决战方向迅速转向华北战场。

同月,蒋介石为保存实力,在大会上许诺傅作义为东南行政长官。傅作义是聪明人,他知道华北是自己的根基,一旦离开就没了话语权,便主张要坚守平津,确保海口。

傅作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名将,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掌握相当一部分兵力,嫡系35军实力不容小觑。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在华北一度占据上风,华北军区连吃了几次败仗。

与此同时,傅作义深知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听老蒋,凡事有自己的考虑。我军为了能够和平解放北平,不让这座古城毁于炮火,拿出了相当的诚意,希望傅作义能够和平起义。

选择起义的傅作义

我军解放东北,华北的傅作义主力并未受损,他手下有4个主力兵团,一共12个军,大约55万人。傅作义本人觉得东北野战军经历大战,需要休整三个月后才能入关,可他没想到我军入关时间提前了,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为了和平解放北平,我军也在努力做相应的工作,派出了许多资深民主人士赶赴北平,作傅作义的工作,希望他能顺应大局,选择起义,让北平免于战火。

另一方面,我军在军事上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将负隅顽抗的35军消灭在新保安,切断了傅作义的西撤之路。为了进一步做傅作义的思想工作,组织上让傅作义之女傅冬菊随时关注父亲的思想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劝他顺应时局,走和平之路。

在相关进步人士的努力下,傅作义迈出重要一步,派遣代表就和平解放平津问题与我军谈判。另一方面,蒋介石也在争取傅作义,希望他能率主力突围,专门让蒋经国飞往北平,送给傅作义一封亲笔信,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词,表明对他格外看重。

前面我们说了,傅作义不是蒋介石亲信,在他心中宁可选择起义,也不会离开华北,否则就是拔了牙的老虎,只能任由蒋介石宰割了。

由于傅作义就是否起义摇摆不定,我军以极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天津,打掉了傅作义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北平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宣布北平城内的守军接受和平改编。傅作义此举,在场的大部分将领表示同意,有两位重量级的兵团司令选择反对,分别是第四兵团司令员李文和第九兵团司令石觉。

傅作义也不想强迫他人,他对李文和石觉说:赞同和谈的人就坐下来谈,不赞同的可以走,我亲自送你们离开北平。

那么,不愿起义的石觉和李文最终结局如何呢?

石觉和李文的结局

石觉和李文都是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学生,二人是蒋介石的嫡系。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将李文和石觉放在华北任职,其目的是不让傅作义的绥军一家做大。

傅作义起义前,为防止发生不可控的变故,以召开会议的名义,将石觉和李文先控制 起来,不给他们接触调动部队,报告蒋介石的机会。

失去自由的李文和石觉二人也很识相,没有选择顽抗到底,没有横加干涉傅作义的起义决定,只希望放他们离开。

李文离开北平前,为了向蒋介石表明态度,公开发表了与傅作义决裂的电文。李文到南京后,蒋介石念其是忠臣,依旧让他当了兵团司令。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不仅华北被解放了,华东、西南、西北地区相继被解放,李文率领的第五兵团兵败如山倒,最终在一个叫邛崃的地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向我军投降。

李文投降后,他的姿态放得很低,不再像北平起义时期那么硬气,在西南军政大学班学习。李文趁着我军放松警惕的时候,选择逃跑,结果还真让他跑掉了,取道香港,直奔台湾。

作为败军之将,李文没有再度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只给他安排了一些没有实权的虚职。1977年,李文在台湾病逝,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相较李文,石觉的结局要好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石觉也是一员勇猛的骁将,对日作战不含糊,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这份抗日战功值得被肯定。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选择和平起义后,石觉和李文一起回到了南京。蒋介石觉得石觉在战场上表现还算勇猛,让他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淞沪防卫司令部司令官。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仅凭石觉等人是无法左右战局的,他率领残部退至舟山群岛。我军岂能容忍石觉占着舟山群岛,石觉不敌我军,率领残兵败将逃往台湾。

蒋介石觉得石觉在舟山群岛的表现还不错,让他出任了“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兼北部防守区司令”等职务,负责防守台湾。

在台湾的石觉得到了蒋介石父子的重用,担任一些重要职务,情况比李文要好得多。晚年,离开大陆多年的石觉越来越想念家乡,希望能够回归故土,落叶归根。

1986年9月23日,石觉在台湾病逝,终年78岁,他到死都未能如愿,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结语

做出怎么样的决定,就要承担怎么样的后果,李文和石觉没有选择跟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这或许是一项错误的决定。

尽管石觉和李文逃往台湾后没有性命之忧,可在一座岛屿上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死也不能回到大陆故乡,对他们来说,也是异常痛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