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用科学 > 军事

军事

蒋介石手下八位虎将,7人去了台湾,还有一人没去,后来如何?

发布时间:2022-09-12军事 养生王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就有“天子门生”这一说法,讲的是以师生关系作为纽带,结成政治势力集团。在儒家传统观念里,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千古名句。这种不是血缘,有时胜似血缘的感性联系并没有随着帝制的覆灭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就有“天子门生”这一说法,讲的是以师生关系作为纽带,结成政治势力集团。

在儒家传统观念里,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千古名句。

这种不是血缘,有时胜似血缘的感性联系并没有随着帝制的覆灭而消除,一直延续到近代。

一代枭雄蒋介石就特别喜欢别人叫他校长这一称呼,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蒋介石一面为北伐积极准备,一面加紧培养自己的党羽,尤以八位虎将被人熟知,有时也被外界称为“八大金刚”。

这八位金刚中大部分都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出逃台湾,或是远赴异乡,只有一位深明大义,毅然弃暗投明,站在人民一边,成为时代功臣。

颇受器重的何应钦和陈诚

何应钦和陈诚分别是蒋介石政权前期和后期最为信赖和重用的两位将领。

先说何应钦,他比较特殊,严格说他不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而是黄埔军校的领导。何应钦的祖辈就是清末的军人,受到祖辈的影响,17岁的他就考入了贵州陆军小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应钦从日本辍学回国,和蒋介石同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司令部任职,与蒋介石结交并一同共事。

1924年,何应钦由同学王柏龄举荐,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的少将总教官。

这是何应钦效命于蒋介石的开始,其本人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何应钦在军校是尽心尽力。

为人处处恭谨谦虚,不与人结怨,在工作上废寝忘食,丝毫不敢怠慢,渐渐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不过二人的关系也并不是牢不可破,1927年五月北伐失利,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抓到蒋介石的小辫子,在先和汉后北伐还是先北伐后和汉的问题上发生分歧。

李宗仁便联系武汉的汪精卫和晋系的阎锡山公开反蒋,要逼其下野。

此时的何应钦认为蒋介石已是日薄西山,辞职成为必然,暗中支持倒蒋势力,在军事会议上一言不发,不为蒋介石辩护一句话。

多年之后,蒋对此还是心有不忿,说:当时只要敬之(何应钦的字)在我这边,我是不用走的。

抗日战争结束,那时的何应钦风光无限,可打击也随之而来。

1946年6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被撤,何应钦丢掉了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转而去往联合国搞军事外交去了。

这表面何应钦被排挤出权力中枢,到了台湾也没有什么东山再起的机会,不过他很长寿,活了97岁,直到1987年才去世。

何应钦远离权力中枢的衰败史就是陈诚扶摇直上的掌权史。

陈诚除了在黄埔军校担任军官在蒋介石的麾下这层关系外,还是浙江青田人,算是蒋介石的小老乡。

两层关系加持下,陈诚十分忠心于蒋介石,蒋介石也是投桃报李,陈诚的仕途之路畅通无阻。

打了不该输的仗不惩罚,赢了必赢的仗给奖励,武器弹药、粮食器械,要啥给啥。陈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小圈子,外界称为“土木系”,和何应钦分庭抗礼。

解放战争时,陈诚没有让人失望,在军事方面一如既往的拉跨,被东北解放军打得抱头鼠窜。

就这样,蒋介石还是对他青睐有加。

1948年10月,派陈诚主持台湾军政事务,先后担任台湾省主席和台湾省警备总司令。

军事上的拉跨表现正好彰显了陈诚内政上的成功,陈诚在台湾稳定了局势,为国民党的败逃保驾护航。

主政台湾时,社会相对和谐,没有特别大的动乱发生,这一点也得承认。

赋闲在家,顾问头衔

在八大金刚中,有五位败逃台湾之后都没有受到重用,只给了军事顾问这类虚名头衔。

分别是刘峙、蒋鼎文、陈继承、钱大钧、顾祝同。

其中名气最的就是刘峙和顾祝同了,其余的不值一提。

比如蒋鼎文,本来很有前途,无奈有个爱钱的坏毛病,在主政西北时大法国难财,在豫湘桂战役中也是节节败退,仕途晋升之路戛然而止。

陈继承则是个与世无争秀才后代,在黄埔军校成立之初担任战术教官,此后长期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学生。1950年奉命前往台湾,给了一个军事顾问的闲差。

钱大钧从军时间长,善于出谋划策,拟定的作战计划有时令小诸葛白崇禧都赞赏有加,不过因为没有后台,也不懂站队,去往台湾,也给了一个战略顾问的头衔。

刘峙这人比较有趣,在北伐战争时有着福将外号,在攻打南昌时,临危受命,接替不知所踪的王柏龄,成功战胜敌人,由此崭露头角。

中原大战时,对阵冯玉祥、傅作义皆取得过一定的胜利。

只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被日本法西斯和解放军一击即溃。

外界本来以为刘峙是个军事能力很强的将领,谁知原来是只会虐菜,不会玩高端局,碰见真正的对手就原形毕露。

所以蒋介石对他是气不打一处来,撤职以后,刘峙流落香港和印尼等地。

最惨的时候,为了糊口,迫不得已去当了小学老师,一个国民党的上将,竟然沦落至此,也是悲凉。

顾祝同资历很深,早年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一直是军校的战术教官,对蒋介石也是忠心耿耿。

特别是在西安事变时期,没有听从何应钦的指令对东北军发起进攻,保住了蒋介石的性命,因此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随后在皖南事变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1950年,国民党大势已去,顾祝同还冥顽不化,在云南、西昌等地打游击。

飞往台湾后,也是成为战略顾问的一员。和何应钦同年去世,终年94岁。

真英雄-张治中

前七位大多都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张治中将军和他们都不一样,出身贫苦的张治中从小就知道民间疾苦。

在进入黄埔之前,张治中的生活经历坎坷不平,早期流浪于市井街头,干过阔少爷的伴读、门房。

辛亥革命后,他的命运迎来转机,投身军旅,先是请求在边疆部队服役未果,不得已在倪嗣冲的队伍混个一官半职。

为了使自己不被同流合污,愤而辞职。在进入福建后,有幸结识了王懋功,得以接近蒋介石。

蒋介石在任校长期间,从保定同学的空中知道张治中善于用兵,勇于作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便任命他为黄埔军事研究会委员。

这是一个参谋机构,专门为将来的北伐献言献策。

不过张治中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旧式教育,心中不可避免的有些“君劳臣忧,君辱臣死的”旧思想。

对蒋介石的态度也是竭志尽忠,时刻维护蒋的领导和统治。

蒋介石在军事上的造诣远不如他玩弄权术,蛊惑人心的政治手腕。

蒋深刻认识到张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儒家最高人生信条。即便明知蒋的错误,宁可上书万言,也不愿背蒋而去。

即使张治中的政治理想是联共联俄,与蒋介石不和,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张治中的行为。

张治中联共思想是贯穿其一生的事业。

1927年夏天,烈阳如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要求张治中辞去学兵团团长和军校教育长的职务,同时邓演达也对张治中施加压力。

张治中在深思熟虑后,辞职告别。

在回忆录中写下“我是不愿国共分裂的,这时我既不愿站在国民党的立场反共,也不愿同共产党一道反蒋,内心非常矛盾,真实痛苦极了”。

那时的他就认为三民主义与中共倡导的共产主义具有一致性,这也成为他后来转换立场的一个关键原因。

除了其本人思想引导之外,中共也对他施加积极影响。

周恩来曾说“对于反动阵营中可能分化出来的人物,要争取他们,教导他们,帮助他们”。

张治中虽然是国民党人,但他的思想是进步的,始终坚持国共合作。

中共也对他有过许多帮助,比如在1938年,国民党实行焦土抗战政策,国民党右派的顽固分子打死攻击张治中,中共帮他解围。

他草拟的在报纸上的发言,周恩来一字一词帮他修改不妥之处。

这些都证明了张治中和中共的真实友谊。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1949),蒋介石三次邀请毛泽东来重庆举行会谈。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接受蒋介石的邀请。

1945年8月,张治中和赫尔利代表国民政府飞抵延安迎接。

张治中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提出邀请毛泽东到他的公馆“桂圆“居住。

出于方便的缘故,张治中安排洪兴华照料生活起居,专门派专人负责安全警备工作。

重庆谈判结束后,张治中和毛泽东一同飞回延安,亲自保护人生安全,防止不法分子炸机。

1949年4月,天下已定。

蒋介石下野,张治中被派往北平谈判。双方协定《国内和平协定》八条。

在协定被国民党拒绝的情况下,张治中在周恩来的恳切劝导之下,留在北平,放弃了自己老旧的忠君思想,没有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

他还致电陶峙岳、包尔汉等旧部,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张治中先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每个人都要受到时代的局限,每个人都要受到思想的禁锢。

张治中身处中国最激荡的时期,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国共合作思想一直是他恪守的准则,在这背后,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

尽管在前期,他的思想和行为有些许的不足之处,然而他总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世界大势,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张治中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人民必将铭记于心,其事迹也必将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张治中机要秘书回忆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张治中重用于蒋介石原因分析》 张继山

《国民党败逃台湾真相》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