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用科学 > 军事

军事

林彪当年为什么不支持志愿军入朝?周总理严厉批评,毛主席一语道破

发布时间:2022-09-21军事 养生王
1950年10月,美国入侵朝鲜,朝鲜领导人向我国求援,对此,毛主席用一句质朴的话,精准地亮明了中国对待美朝战争的态度,“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握紧拳头,坚决地打出去,打痛他,打倒他,让美帝国主

1950年10月,美国入侵朝鲜,朝鲜领导人向我国求援,对此,毛主席用一句质朴的话,精准地亮明了中国对待美朝战争的态度,“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握紧拳头,坚决地打出去,打痛他,打倒他,让美帝国主义再也不敢随意地打我们的主意。

  为此,毛主席专门召集中共高级将领开会,讨论出兵朝鲜的选帅问题,但是在这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会议上,却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应该入朝作战,这个人就是林彪!

  对于林彪保守的态度,周总理予以严厉批评,主席却一语道破了林彪的真实意图。

  那么,林彪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不支持入朝作战的决定呢?还有,对林彪心理秉性知之甚深的毛主席,又是怎么样看待林彪的用心的?本期,老闫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场不同寻常的作战会议。

  半岛阴云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午夜,闹腾了一天的北京市民各回各家,秋夜静谧,安宁祥和,然而,位于中南海的中共办公厅,却是灯火通明,人影耸动,无人有心安睡。

  因为,就在凌晨1时许,我党收到来自朝鲜方面的军情通报:美军无视我国的警告,已于当日越过三八线,并朝人民军阵线快速机动而来。

  这个消息,让整个中南海都震动了,许多人纷纷预见,山雨欲来,疾风满楼!

  1950年是不安的一年。

  从1949年初到1950年6月,朝鲜和韩国在“三八线”附近发生了两千多起纠纷,虽然这种纠纷的军事、政治水分含量多,南北两边都心知肚明,但是随着纠纷的增多,矛盾的激化,局势也随之失控。

持续至今的朝韩对峙

  后来军史学家曾经探讨过朝韩战争的爆发,属于朝鲜方面的“率先发难”,正中了美国开战的“下怀”,所以这场战争的过错,就该归咎于朝鲜方面的“贪婪”。

  但是这样讲是不对的,是很狭隘而主观片面的。

  因为从唯物史观来看,朝鲜半岛朝韩两国原先本是一个民族,但是在战争中,因为美国、苏联两个“巨无霸”的政治夹击,才随之分裂成了两个阵营。

  但是历史无论怎么演进,两国之间是吞并也好,言和也罢,这种“一山不容二虎”的局势,实在由不得他们自己说了算,两国之间迟早有一战,不是韩国按捺不住先动手,就会是朝鲜率先“发难”,这是很难避免的。

  6月25日,在苏联的默许和支持下,朝鲜方面七个精锐步兵师,近十万人率先越过了三八线,意图“解放”南半岛,实现朝鲜民族政权统一。

  在这场朝鲜半岛两国的内战的初期,作为尽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真传,无论武器水平,技战术水准,还是兵员素质,都跟我军相近,堪称解放军“嫡系大弟子”的朝鲜人民军,打出了近乎无敌的战绩。

中朝抗战期间的合作

  6月27日,距离朝鲜人民军跨过“三八线”不过3天时间,朝鲜人民军的先锋部队就已经推进到了汉城(首尔),并且当天就把汉城给“解放”了。

  虽说之所以有这样惊人的战绩,与当时朝鲜人民军军力强盛有关,但也与当时的韩国军队战斗力差、战斗意志衰弱不无关系。

  事实上,由于朝鲜方面的越境开战是不宣而战,打得是一个隐蔽急袭的策略,而使得从韩国边境到内陆的整个纵深线上,都没有进入战备状态,因此也没有形成像样的抵抗,韩国面对朝鲜方面精锐的十万步兵,没有任何招架之力,就被拿下汉城。

  一手牌打得出奇的好,朝鲜方面心情很好。

  但这大好的局面,很快就因为韩国搬来的“救兵”,而遭到破坏。

  原来,南韩李承晚政府眼见打不过朝鲜人民军,转身就向美国求救了。

李承晚(左)

  1950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了“确保美利坚在亚洲的利益”,连续下达了多项命令,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东亚地区开始了活动。

  当天,杜鲁门命令驻日美军空军部队协助韩国,从空中打击入镜韩国作战的朝鲜人民军。

  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地区高雄港,巡弋在台海之间目的是阻止我军解放台湾。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

  同时插手两个国家的内政,美国这一行为惹怒了大陆。

  而在半岛上,美国又通过操纵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军”,公然武力干涉朝韩半岛局势。

  而后,在9月15日,美军通过一个“斜插肋部”般的仁川登陆行动,利用登陆步兵打了朝鲜人民军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装备、火力、兵员素质上的全方位压制,朝鲜人民军不得不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回了“三八线”附近。

电影中的仁川登陆情节

  联合国军的机械化部队持续朝着北方推进,即将跨过“三八线”。

  战斗过程的异常顺利,让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骄纵不可一世,甚至提出要“把共产主义逐出朝鲜半岛”,并一直打到中国去。

  而对于联合国军对跨过“三八线”的蠢蠢欲动,周总理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强硬表态,“如果美国跨过三八线,那我们将不再保持武力沉默。”

  然而,麦克阿瑟这个狂到没边的战争狂人,又如何会对我党的警告听得进去?

  1950年10月1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打不打?

  10月2日凌晨,东北边防军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最高领导者高岗收到来自北京的电报,要他即可进京,有重要事情要开会讨论。

  而随着这封电报到达东北的,还有另一封电报,来到了东北边防司令部,来到了十三兵团司令邓华将军的手中,电报只有一个命令:随时待命出动。

  10月2日,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副主席、朱德总司令、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以及刚刚赶到的副主席高岗悉数到位,中共高级领导人和军方高层齐聚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坐在首位,周总理主持会议召开。

开国上将邓华

  会议一开始,周总理就通报了来自朝鲜人民军最高领导人金首相,发往北京的军情兼求援。

  气氛一下子就沉重了,朝鲜的不宣而战是高层领导人们没想到的,但更没想到的是,局面会这样子急转直下,朝鲜半岛原本即将形成的和平解放,居然被美国横插一杠,就此破灭。

  不仅如此,美国还派出了军舰到台湾海峡,阻止我军解放台湾,此举实在霸道。

  而且看样子,美国跨过“三八线”持续向北推进,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打败朝鲜的同时,还要威胁我国东北边防!

  同时从海上和陆上来钳制我国,实在是太过分了。

  这个时候,毛主席说,“局势已经很明朗了,美国即将打到我们的东北边境,我们研究一下,是否出兵朝鲜?”

  在场与会之人,要么是戎马半生的司令、首长,要么就是战术大师、政治大佬,自然对局势看得很明朗,也知道再不遏制美国推进的步伐,我国的东北边境,迟早要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但是即使如此,对于是否出兵朝鲜,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开国元勋们还是持审慎的态度。

  现代的我们通过历史书,能够看得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豪迈,能够看得到“最可爱的人”把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打得闻风丧胆。

  但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我们却很难想象,当年当时,我们的领导人做出“出兵朝鲜”这个决定的时候,究竟是下了多大的毅力,敢于拿我们建国伊始,尚还残破的新中国,去赌一个得胜归来,国运昌隆。

  是真的不容易。

  虽然朱德总司令、聂总长,包括毛主席都首肯了出兵的决定,但是反对的声音仍然会有,其中最坚决的反对,来自东野的司令员,林彪。

  那么,局势已是火烧眉睫般的严重,林彪为什么要与所有人唱反调呢?

  怕风怕雨怕声音

  在军委常委,各野战军司令,副国级大佬们到场之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其实有过一次短谈,两人在会前就已经统一了思想,出兵,是一定要出兵的。

  但是在用谁领衔出兵作战方面,毛主席和周总理却是拿不准。

  毛主席想到的第一个人,其实是粟裕蒋军。

  粟裕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少有的帅才,又是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立过大功,功勋卓著的将领,声望,威望,能力,品性样样数得上,自然是挂帅出兵的最佳人选。

粟裕大将

  但是粟裕早年曾在战场上受过伤,打完淮海战役之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这个时候正在青岛清养,因此恐怕来不及到任了。

  而后,林彪就成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心中的最佳人选。

  林彪虽然是当时我军所有将领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但是军事素质强,善于军事谋划和用兵打仗,而且性格沉稳,越临大事越静心,可谓是老成持重。

  可谁知道,林彪在会议上来了这么一出?

  面对毛主席的一言不发,和周总理的注视,林彪的第一句话是,“那可是美国!工业基础强大,军工业发达。”

  林彪说,他看过一篇资料,美国军队高度现代化,一个步兵军就能配备各种现代化火炮1500门。

  而且一个集团军中,每个下级部队都拥有独立调动炮兵支援的能力,师有炮团,团有炮连,层层火力配比都是最佳,确实不是当时的我军能够比拟的。

  要知道,我军在解放战争后期,最大的火炮部队就是东野的炮纵,作为使用过炮纵打锦州的林彪,自然很清楚“战争之王”千炮齐射的威力。

  但是随着建国后,军队的重新分配编制,炮纵的火炮装备已经被打散开来,平均分配给每个集团军。

  而每个军所配备的火炮数量,不过堪堪平均36门而已,拿36门火炮的部队跟拥有上千门火炮的部队硬碰硬,在林彪看来,这是去送死。

  “而且……”林彪又说,“美国拥有强大的海、空军,甚至有航母,而我们的海军、空军,都是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不但质量差,而且技术落后于美国……”

  是啊,毕竟时间是刚刚立国一年的1950年,我国刚刚打完两场大战,民族、国力、基础建设都元气大伤,而且部队普遍很疲惫,如果时间往后五年,说不定我们的军备,也能有一战之力了。

林彪视察空军

  这就是林彪不支持出兵的理由,因为他认为时机不对,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准备好,去迎接这样一场前途未卜的境外战争。

  林彪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早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他就是一个精于计算得失,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人,比如他当时在先打沈阳还是先打长春一事上,没少遭到毛主席的批评,认为他在畏畏缩缩,贻误战机。

  但是这其实就是林彪作为军事家,领军将领的习惯本能罢了。

  不过,在这样大战在即,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林彪这样的表态无疑是消极的,尤其还是当着诸位其他军首长的面,因此他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周总理的批评,认为他在消极怠战。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是否出兵,而是敌人已经等在那里,逼我们打!”周总理这样说道。

  而对于周总理的批评指点,林彪表示虚心接受。

  但他在出兵朝鲜的态度上,依然是回避的。

而且为了避免挂帅,林彪又是称病,又是心焦,又是失眠的,一张张报告打上来,毛主席笑道,“这林小二,怕风怕光又怕声,什么都怕这还怎么带兵打仗?算了算了,我们不勉强他,另选他人就是了!”

结语:

  其实,林帅在建国之后体弱多病,是确有其事,他参加红军极早,二十几岁就已经是红军的军团长,可谓是少年将军,偏偏打仗不要命,因此在战场上落下一身病,后来当了司令,就更加地喜静不喜动了。

  最后,毛主席圈定的挂帅人选是彭德怀彭总,正好彭总也在进京开会的队伍里,也省得主席再派人去催了。

彭德怀元帅

经过十几天的部队集结,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