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应用科学 > 健康科学 > 养生

养生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为啥喝中药经常强调忌口?

发布时间:2022-09-12养生 养生王
患者去医院看病,如果选择西药,医生一般查询和了解过敏史,不会说禁止什么食物之类的;如果开的是中药,那叮嘱和交待就多了,忌口是必不可少的,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等,千篇一律。忌口就是饮食禁忌的意思。现代


患者去医院看病,如果选择西药,医生一般查询和了解过敏史,不会说禁止什么食物之类的;如果开的是中药,那叮嘱和交待就多了,忌口是必不可少的,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等,千篇一律。


忌口就是饮食禁忌的意思。现代医学体系培养的医生,或是有国外就医经历的患者,对中医中药的忌口,往往认为是“伪科学”,理论依据是分子级的研究: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经胃液消化,小肠分解吸收,转化为糖类、蛋白质、脂肪,成为各器官的动力源泉,废渣排出体外。由于各类食物的转化吸收大同小异,所以认为忌口是“胡说八道”、“扯淡”的不在少数。


其实,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一定有“忌口”的说法和提示,只不过是潜意识认为传统的过时、腐朽而已。忌口是真正的医学科学和用药指导要求之一。

你如果不信,医生举几个现代医学的例子:

吃了头孢类药物,患者再喝点酒试试?


确诊了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吃点粗硬的食物试试?

有糖尿病的患者,吃西瓜等糖分丰富的食物试试?

肛裂、口腔溃疡的病人来点辣椒,痛风的病人来点动物内脏试试?

抛开患者对某些食物过敏的因素不谈,对症用药的同时,一定要忌口,这是必不可少的交待和强制要求,防药效降低、防毒副作用、防病情反复。


在中医文化里,周代《周礼天官》已有忌口的记载,较为详细要求忌口的是《黄帝内经》,一直沿用至今,常用的忌口理论和实践依据有:

1、酸多伤脾,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苦多伤肺,这是说明量要管住,过犹不及。

2、春日忌收敛,宜升发;夏日忌油腻,宜清淡;秋日忌辛味,宜滋阴;冬日忌寒凉,宜温热。


3、体质偏热要忌热性食物,防止火上浇油;体质偏寒要忌寒性食物,防止寒入骨髓。

所以有俗语一直流传至今: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哪怕再好的中医中药,不忌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不同的中医流派、中药性味和患者群体,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但一些原则是差不多的:


1、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中药很多是药食同源的,分界很模糊,温、热、寒、凉一定要讲究,否则就有上火、湿阻、失调等问题。

2、忌口离不开“发物”,如有的会让病情加重或反复,有的会动热伤身,有的会动气败血,有的会助湿生痰。

3、中药靠一堆配伍得当的药材,经煎煮后产生复杂作用,要防止辛辣、肥厚、油腻、生硬的食物阻碍吸收,降低药效。


忌口要讲究4个方面:

一是因病忌口,《彭祖摄生养性论》有详细的论述,对各脏腑的疾病忌口有要求,换成现代的说法,如一些慢病,糖尿病忌糖,肾炎忌盐,肝病忌酒,心脑血管病忌高脂等等。

二是因药忌口,较著名的就是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传承,里面可能有一些需要修改,但总体是比较全面的,如果不忌口,会改变药性,或引起其他病变。

三是因时忌口,有的是以天来计量,如哪些时辰不宜与服药、病症相冲,换句话说,中药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是放凉了喝还是趁热喝。有的是以季节、节气来划分,春、夏、秋、冬都有禁忌。


四是因证忌口,通常大多病症是忌辛辣、生腥、油腻、不易克化的食物,如果是热证,宜用清热降火的中药,忌温热食物;寒证的要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忌寒凉;痰湿要用活血行气的中药,忌阴寒,等等。

而且,用药遵医嘱,了解饮食禁忌,才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