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穷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5读后感 小读者
《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的成名作,他写这篇短片小说时仅有24岁。这位作家信仰基督教,成年后写过众所周知的世界名著《罪与罚》。选这篇小说是因为报名写

  《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的成名作,他写这篇短片小说时仅有24岁。这位作家信仰基督教,成年后写过众所周知的世界名著《罪与罚》。选这篇小说是因为报名写作课的命题作文。  19世纪的俄国,还未迎来十月大革命的曙光,主人公处于黑暗的农奴制度中,贫富差异剧烈,90%的人都是穷苦的无产阶级,10%的贵族过着衣食无忧的阔绰生活。从作者描写的路上行人来看,都是面无表情,毫无快乐的。  这本书以书信体介绍了马卡尔和瓦尔瓦拉这对忘年交的爱情,马卡尔是一位快50岁的书写员,他属于最基层的公务员,拿着微薄的薪水度日;瓦卡瓦拉生事凄惨,年幼时无忧无虑,后来父亲失业病逝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结果母亲也得肺结核去世了,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全靠马卡尔接济和做一点手工活儿赚取家用。马卡尔每次得到了钱都先分给瓦卡瓦拉大半,自己只留够维持活下去的开销。有一次得了40卢布,马卡尔给了瓦卡瓦拉25卢布,自己留15卢布交房租等生活费用。为了瓦卡瓦拉,自己连烟都戒了,但是他还是要经常给瓦卡瓦拉买糖果,买花装饰又窄又小的屋子。他们靠书信交流从来都没有见面,即便是瓦卡瓦拉央求马卡尔来看她。最后,瓦卡瓦拉看马卡尔为了她实在快撑不下去了,决定嫁给脾气暴躁的老地主贝科夫。贝科夫出手真是阔绰啊,一下子就给了瓦卡瓦拉500卢布让她买糖吃。马卡尔在收到瓦卡瓦拉的信后,心都碎了,曾经给了他盼望,快乐,和情感安慰的瓦卡瓦拉即将到乡下的大宅子做地主夫人,心里的痛,失望,呐喊让人感同身受,非常同情。 穷人  说实话,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心情大部分是阴郁的,两个人大段的书信往来,都是草草翻过。合上书,我还是想思考下这篇短篇小说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是自尊。马卡尔经常衣衫褴褛,他变卖了他上班的礼服,扣子掉了一半,靴子都坏了。不得体的穿着让他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但他也是个东正教徒,经常去礼拜。好几次写信都会给瓦卡瓦拉和自己打气“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恶。我们不必绝望,困难都是暂时的。”在自己的靴子破的实在不能穿的时候“希腊的圣人是不穿靴子走路的,我们这号人又何必为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操心呢?”  从外看,他的自尊受到周围人的打压,而他从内却很顽强地不断给自己打气,觉得衣着外在不重要。他真的很爱瓦卡瓦拉,宁愿自己穿着破烂,也要省下钱给瓦卡瓦拉做新衣服。  第二点,我学习到他们的自强。虽然马卡尔很贫穷,挣的钱很少,但是他很自豪:“不要依赖别人,我的面包是我自己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甚至是又干又硬的面包。但是面包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我完全有权力合法享用。我很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虽然他穷,但是自食其力让他活得很坦荡。  第三点,我想应该是作者想表达的制度。这样有自尊又想通过劳动来自食其力的人民,却吃不饱肚子,生不起病,谈不起恋爱,更别说幸福的生活。马卡拉每日每夜辛苦的抄写,只能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收入——几十卢布给瓦卡瓦拉,而那个老地主第一次见面,就给了500卢布让瓦卡瓦拉买糖。瓦卡瓦拉一方面想过得更好些,一方面也怕连累马卡拉,她最后选择了嫁给脾气暴躁,仅能让她衣食无忧,但未必幸福的老地主。  贫穷,不是他们的错,是这种农奴制度让他们没有办法通过劳动致富,虽然兢兢业业工作,但还是只能住窄小肮脏的出租屋,穿着破靴子,最终让爱情败给了面包,仅仅苟延残喘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