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7读后感 小读者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1  当我阅读到陶先生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思。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1

  当我阅读到陶先生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思。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段话读来似曾相识,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  回想起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历练成长起来的我,在经历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洗礼之后,已找到了以前失败的原因:重视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在不经意间成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二种先生——教学生的先生,尽管愿望是美好的,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去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没有对一个问题经历思考探究的体验,没有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做保障,那么学生得到的那点知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沙地建楼一样不全面、不深刻、不牢固,更谈不上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潜力的挖掘了,那么学生成绩不高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我的课堂,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多了,操作演示的时间多了。我注意发挥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教学成绩有了大的提高,也常常会品尝到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学习了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我已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学合一的第二个理由是:“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我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的需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当我们真正地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就会觉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惬意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2

  本学期,我们共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虽然书还没有读完,但书中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我,陶老执着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工作之余,静心潜读,使我对陶行知这位“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充满了兴趣,尤其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更是吸引了我,感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很中肯,很新鲜,很值得我们学习并在教育教学中去探索和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这篇文章中讲到“教学做合一”的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从这一番话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是告诉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授之以渔”,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捕鱼的方法去捕捉不同种类的鱼。这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到这样的知识才是一生受用。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从这里看以看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才能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好先生应该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益处。这就是说,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所以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现在我对“教学合一”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要践行这种理念,要做到: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做”当做学习的中心,让他们在劳力上劳心。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3

  近段时间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每一次都会获益匪浅。打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时,都让我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深刻与远见,这些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每个为人师者去学习和践行。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以前的我常常只注意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忽略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自然学生表面上听话,内心里其实很有意见。后来引发我变化的是班上有一个男生,他做事慢吞吞,写字慢,说话慢,专注力极差。起初我非常关注他,主动与他谈话,主动让他回答问题,但往往得到的是不回应和作业本上一个个鲜红的叉号,后来与学生父母经常联系,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交流了很多,我也了解到孩子的生活习性、为人处事等很多我看不到的一面,有次在和他妈妈交谈中我抓住孩子想当小组长的心理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期,任他当数学组长。我记得从他当上组长,第一次就很快把组里作业本收齐上交那一刻现在仍然在我脑海里回现,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特别表扬了他,能带头做好一件小事就非常了不起!我的微笑和赞扬的话,让孩子本来弯弯的腰背立即挺直,我也感受到了他身上的这些微妙的变化。之后他的课堂表现、课堂作业等等一点点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让我欣喜,也让孩子越来越自信。面对孩子,我会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即使面对犯错误,我也总是带着微笑去处理。同样,在别的孩子身上,我也开始狠狠的夸他们,只要有一丝机会绝不放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渐渐地,学生在我的眼中有了变化,我也开始真心从内心里喜欢他们,教室里笑声更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有时候有学生会偷偷的给我一颗糖果,有时候他们会羞赧地把一盒咽喉片塞到我手里,多好的学生啊,一次爱与微笑胜过十次疾言厉色地训斥。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如今我对这句话有着格外深刻的理解,同样是爱学生,因为有了笑脸,效果迥然不同。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把教育这条路开拓得更宽,让每一位教师都走得更远,走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