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7读后感 小读者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1  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想着教育是为了什么?以前教师传授知识,整天围绕着知识点答疑解惑;现在我们要教书育人,尤其是先育人再教书,强调德育美育,但因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1

  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想着教育是为了什么?以前教师传授知识,整天围绕着知识点答疑解惑;现在我们要教书育人,尤其是先育人再教书,强调德育美育,但因为测试、因为比较、因为学科质量,却在做着自己也不完全苟同的事情。跳出教育,人生而活着,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更好的活着。  有时我们可能需要问一下,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有多少?对人的这种生命的成长的过程有多少了解?我们还要问一下,我们怎样做对学生更有帮助,更有支持?将来,在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究竟是依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并创造自己的生活?是依靠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还是依靠提前学会的技能?作为教师,我们只是学生人生路途中的一站,但小学六年是学习生涯中最长的一站也是培养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  书中说道:在考虑怎样施教之前,最好搞清楚我们想要取得何种结果。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什么是好,怎样对他们是好?现在很多孩子为了在考场上证明自己而学习,但学习应该是他们自发的兴趣,而不是苦役,对于教师也是如此。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在现代教育中,我们的目标是将外在的管束降至最低限度,但这需要一种内在的自律。即好的纪律不在于外在强制,而在于自发地导向喜好的活动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理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内驱力,才是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也是学习的长久之道。我们只能陪伴学生一个阶段,但一个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性会伴随他一身。  《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提到:教育的动力应该是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但这并不是说,教育在每个阶段都应该是轻松、容易和惬意的。一段时间快乐教育很风靡,好像学习要么是父母老师压着苦着逼出来,要么是随遇而安,快乐至上。书中作家罗素分析的十分到位,教师不该用威严压制学生,但在提倡多鼓励少批评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也不是那么轻松愉悦的。但在付出后的收获和欣喜是令人鼓舞的。自己在中学数学学习时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那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能使学生产生这种感觉,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赞美、一个奖励所能代替的快乐。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激发着自己数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学习的魅力所在吧!  书中还提到称赞和责备的巧妙使用,第一,称赞和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应该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不好。正如我们说的邻居家的孩子,往往比较总是带来伤害。第二,责备应远远少于称赞。责备点到为止,而不应处处而在,适可而止的责备才能引起重视。第三,凡是理所应当之事,都不应给予称赞。多称赞,但不是滥用称赞。  希望我们对学生始终以诚相待,作为回报,学生也会对你信任有加。作为一线教师,不以眼前的成绩而悲而喜,用心、脚踏实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让每个学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2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写的一本教育学著作,他对孩子的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主张绝不能像旧时那样通过恐吓、强迫,甚或是体罚来管束学生和训导儿童,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主动。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知识来把握和利用儿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面要传授真正具有价值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求之欲望。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罗素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用自己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如何创造了美好生活。下面摘抄一二,略谈感想。  一、无用之用  曾几何时,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声音。看这些专业书是有用的,看那些闲书有什么用,浪费时间;学习这项技能是有用的,玩那个有什么用,玩物丧志;学好这门主课是有用的,学习那门副课有什么用,又不计分。在学业压力下,学生被要求掌握考试必考的知识,老师帮忙划出考试重点。我总能回想起老师敲着黑板,提高嗓门不断提醒我们的样子,这个是考试的重点,注意了。我们急功近利,抱着功利的态度去学习,学习“无用”的东西就被看作是浪费时间。  罗素在第一篇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旨在灌输具有直接实际效用的知识,还是应当设法给学生那些本身而言好的精神财富。他回答道,无用知识给人一笔精神财富,没有它会令人遗憾,某种意义上它还使人变得优秀。的确,无用知识在当下也许没有价值,但日积月累,总会在生活中帮你开启一扇门,点亮一颗星。比如闲书中的某一句话有一天使你豁然开朗,某一项兴趣爱好让你充实地生活,某一门副课的知识帮你解决开阔你的解题思路。 教育与美好生活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把知识简单地分为有用的知识和无用的知识。而应在保证学好必考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及鼓励孩子自己去学习喜欢的东西。同样,作为学习者,我们不能仅仅阅读专业书籍,也要阅读其他文学、哲学、历史等书籍。无用之用,是留给有心人的惊喜。  二、以身作则,不说谎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想要培养一个诚实的孩子,首先父母就需要不对孩子撒谎,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中国古代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一个好例子。既然答应孩子要杀猪,作为父母就不能食言,曾子杀猪来兑现诺言,告诉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说谎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惩戒相威胁。但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再哭以后就不给你饭吃”,其实家长也没有动真格,反而哄着孩子吃饭。家长的言行不一致就会误导孩子,孩子也会学得言行不一。  书中还说道另一张不可取的欺骗形式,即将无生命的对象当作活的物来看待。仔细回想起来,我的家人也这么做过。比如,当孩子走路不下心被桌椅绊倒时,大人会教小孩去打绊倒他的桌椅,一边打还一边说“椅子不乖”“桌子不乖”。家长也许是想逗笑孩子,让他忘记疼痛。但孩子潜意识里认为不是自己走路不小心,而是别的东西故意绊倒他了。长期以往,孩子始终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总是把责任推给别的东西或别人。  三、智慧运用惩罚  孩子大多数淘气的,当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抢了别人玩具,或者因为自身淘气影响了别的小朋友,那么你将会如何处置他呢?也许我们会走过去和他说理或者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要是还不奏效该怎么办?  罗素就善于抓住孩子的而心理特性来解决。他运用了隔离法,将淘气的孩子带到一个房间,把门开着,并告诉他,等他改正了就可以回来。他大哭之后,短短几分钟就回来了,而且的确是改正了行为。这种方法确实奏效,因为在孩子关小屋时,他失去了别人所享受的快乐,从而想改正错误,继续加入伙伴。我在实习时也见老师常常运用这样的隔离法。当某位学生下课游戏时有严重打闹的行为,班主任就会将他隔离出来,让他站在墙角,任何人都不许和他说话,直到他认识错误为主。  另外,在称赞和责备的运用上,作者还特别强调,称赞和责备都不应该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应该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的好,抑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我们的家长在批评或惩罚孩子时,总会犯这样的错误,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这会让孩子产生轻蔑或怨恨,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四、激发求知欲  关于教学,罗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然后将他想要的知识作为一种恩惠给予他,那么情况将完全不同。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内在动机。我们可以创造一种适合学习的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比如,为了鼓励孩子阅读,许多教室会设计出读书角,读书角的书柜上放着孩子们喜爱的各种图书,创造一种适合阅读的环境。为了让孩子学好科学,发现科学世界的奇妙,科学老师会鼓励孩子课外时看一些自然科学纪录片,有些老师也会做各种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一个有了强烈求知欲的孩子,就不需要父母去催促他们学习,因为学习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乐趣。  除此之外,罗素还谈论了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必须克服传统偏见,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成果来改进教育方法;给予儿童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和强制。虽然罗素离我们有百余年之远,但他的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3

  《教育与美好生活》,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作者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我非常喜欢也让我很感动的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罗素相信教育的力量。虽然在他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并不如意,但他以自己的教育情怀滋润他孩子的心灵,并将这些经验浓缩到《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他所孜孜以求的是与“美好”、“幸福”相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断地在人们的内心传承——既受教师内心的鼓舞,又源源不断地鼓舞他人。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内心将会充满着“生命、希望和喜悦”。  作者还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力教育则从幼儿期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4

  我情不自禁决定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是如此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  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经常浏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并情不自禁的重读了令我心醉沉迷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读书可以赏心悦目、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当我们以快乐的心态读书时,读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读书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我在读过《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后,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读书能够让我们心境平和,如同泛舟于静静的湖面,周围绿色相伴。在喧闹的城市中,在重重的压力下,一杯茶,一本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工作中延续幸福。工作中的幸福体现在为自己建立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应是自愿的,可实现的,体力上、精神上可以承受的。曾经有人一度提出“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可能很多人为此而奋斗,可能这些人因奋斗无果而悲伤、失望。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四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教育与美好生活》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就要淘汰,淘汰必然导致一些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老师不能因这一永远达不成的理想而承受相应的压力。解压是在工作中延续幸福的焦点,也许在工作中解压并不如电脑中解压那么方便,简洁。但为了我们的幸福,请学会解压。  在生活中展示幸福,《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告诉我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身份不同的人应该做着不同的事,穿着不同的衣,和谐才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幸福,因为我们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工作、家庭,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5

  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1000字6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