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八佰》观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7读后感 小读者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公司本部党工团的组织下,本部员工一起踏进电影院,观看了以淞沪会战时期“八百壮士”固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战争题材影片《八佰》。疫情持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公司本部党工团的组织下,本部员工一起踏进电影院,观看了以淞沪会战时期“八百壮士”固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战争题材影片《八佰》。疫情持续得太久,影院里爆米花的甜气都近乎陌生了起来。可在黑暗中坐定,看老故事缓缓铺开,声色氤氲的氛围感再次袭来。  烈日,麦田,惊鼠。画面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焦灼,可这却是影片中最为明亮的场景。跟随湖北保安团前来“打扫战场”的农民叔侄,很快就遭遇了一小队日军,在躲避屠戮后成为了“逃兵”。  夜雨,废墟,死狗。都说管虎导演擅长用动物诉说故事,的确,无论是枪响下四处逃窜的老鼠还是街道上死去多时的黄狗,都传达出一种无声的撕裂感。一段尘封的记忆被重新打开,人们又看见了旧年的硝烟与血泪。  上海,四行仓库内,团长谢晋元在指挥士兵布置阵地时不带一丝犹豫地说“四行仓库就是我们的坟墓”,在场士兵的情绪也毫无波澜。留下来就是为了赴死,这是所有人给自己设好的结局,除了“逃兵”们。  不同于受过正规训练的军队精英,他们只是被半路“掳”来的杂牌军。农民出身未接受过战争洗礼的老葫芦、端午和小湖北,“只会算盘,不会打仗”的军队文职老算盘,战斗时躲进麻袋不肯出来的“瓜怂”老铁,还有身经百战早已麻木的兵油子羊拐。这样一队良莠不齐的“散装”士兵,从一开始就是被排挤和鄙夷的对象。  这是影片的第一条线——仓库内两个阵营的碰撞。逃兵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然而进入到四行仓库内,他们的愿望却出离得统一了起来——活着回家。老葫芦混入难民中想要逃到英租界,却被识出军装,拦在门外。老算盘捡硬币发现马厩,结果白马受惊破牢而出,也暴露了这条生路。端午夜探水道被老算盘盯上,想要游到租界,中途却撞见日本兵夜袭。他在夜色中望着对岸,声色犬马,往来不息。那是比透过仓库的窗子看到的更鲜活的,他梦寐以求的生。可在身后那座一片死寂的仓库里,弟弟小湖北还在危险中沉睡。  所有观众都屏住了呼吸等着这个年轻人的选择,直到他扯着嗓子喊“快跑——日本人!”两岸的人都被惊醒,战士们陷入厮杀,租界里隔岸观火的人们也心生触动,他听见有人在高呼“英雄”。于是那一刻,他从生又游向了死。 八佰  比起端午心中家国情怀崛起的隐晦,影片第一个鲜明的泪点就是年轻士兵陈树生决然的一跃。以身负弹冲破日军的铁壁,而后机枪连队员们依次跃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高喊着自己的籍贯和姓名,于是苏州河对岸的人们听到了死局中迸发的生命力。站在高楼上的何香凝先生字字切齿:“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影片中的第二条线开始收拢,一条河隔开的两个世界正在靠近。十里洋场咿呀着的《走麦城》换成了《长坂坡》,租界口为四行仓库传送电话线的队伍排起了长龙,记者带着支援的物资来到了四行仓库内,女童子军夜半渡河为战士们送旗,人们开始呼唤“那是我们的谢团长”……  南岸众生中,出现了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看守赌场的江湖子弟“刀子”,长发黑衣,冷眼旁观着河对岸发生的一切。看着看着,同胞们的血就溅进了眼里。于是一揖拜长辈,一跪揽投名,抱起电话线干脆利落地赴死。影片中关于死亡的镜头都处理得冷静而克制,青黑的底色中迸出一捧血雾,不带半分情绪的赘余。而那份悲怆,则藏进了对亲人的思念中。  据史实记载,四行保卫战中团长谢晋元组织官兵们共写下298封遗书,那是很多人写过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在影片中,大字不识的兵痞“羊拐”展开“跳楼那娃儿”留给母亲的家书,他说“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前来投军的学生展开无名军官的信,那位父亲殷殷嘱托道:“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还有更多的战士,只能像“羊拐”一样,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画一只羊来纪念自己的生与死。  第三个动人心弦的角色是七班班长朱胜忠,出场时他暴戾如虎,看着胆怯畏缩的逃兵们轻蔑而鄙夷,大喊“七班的把他们拉出去”。冲锋时从不带头盔,是孤勇桀骜,杀意十足的一个兵。然而转头他又能用握冷枪的手执画笔,能从繁杂的物资中一眼挑出昂贵的洋酒,能遥望着天幕尽头淡淡地说“丈夫许国,实为幸事”。四行仓库的光线昏黄,从镜头里裁出一个半敞着白衬衫支起腿低头作画的剪影,依稀是谁家的小少爷,温文而可亲。  画面转到战士们烧水洗澡的一幕,年幼的小湖北疑惑地看着大喊“七班全部到齐”然后独自走进澡堂的朱胜忠,又低头核实手中的名册,只看到了一页页被红线勾去的名字。画面外传来“上峰”特派员滔滔不绝的演讲,直言八百壮士的死战在“上峰”眼中只是一场政治表演,是为了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援。整个场景充斥着一种荒诞的悲壮,逼不出观众的眼泪,却让人心下戚戚。  其实未看《八佰》之前,就先听见了争议声。有人认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惨烈程度被过度放大,然而通过这种艺术性的渲染,我却看到了战争年代的真实。将军百战死,青山埋忠骨,四行之战只是那段记忆的一个缩影。更何况比起留有影像资料的四行战役外围的情况,导演管虎更想呈现的,是没有人能说清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仓库内的故事。“我相信一定是有奇观在里面”——这个奇观,就是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被冲淡的“小人物”的英雄史诗。  面对女童子军杨慧敏不顾生命危险送来的旗帜,谢团长放弃了麻木死守的策略,选择用升旗来表达对日军的轻蔑,也用来点燃“就这样扒着看”的南岸人民心中的热血。在这一场实力悬殊的交战中,战士们用血肉堆起屹立不倒的军旗。前一夜被流弹擦破了皮就以为自己要死了的端午,举起枪冲向了敌人的飞机,直到顺着别人的视线看见自己裸露在外的肝肠,才终于倒下。老兵“羊拐”一开始就是一匹混不吝的孤狼,看不起怯懦自私的老算盘和老铁,却也冷漠地只求自保。可当目睹战友们为了守护旗帜接连死去,他冲破了上级原地待命的束缚,冲过敌军枪林弹雨的阻拦,接住了那杆旗,那一刻他成为了队伍中的“头狼”。还有一直被戏谑地成为“瓜怂”的东北军老铁,多少次为了求生放弃尊严,最后也独自走上仓库最高处,一句“你爹不怕死”留给幼子,一首《定军山》唱给战友,一架大炮轰向日军,一颗头颅献给破碎的山河。从头“怂”到底的老算盘,在千辛万苦逃到英租界后,又踉跄地向对岸奔去。他或许奔向了生,又或许奔向了死,没有人知道。  多数人的结局都没有明确的交代,这是导演为观众辟出的一块留白,知道大概是死了,但还有生还的盼头。影片中关于生与死的抉择,在团长谢晋元的身上最为凸显。他知道东北败了,华北败了,举全国之力换来满目疮痍。现在全上海都在看着他们,所以四行一战,不能退避,不能生还。为了迷惑敌军,他对外宣称部队为八百人;为了激发死志,他早早告诉将士们此地即为吾坟;为了彰显国之气节,他身骑白马赴了日军将领的约;而为了留下能唤醒四万万人的“种子”,他最终放弃壮烈的死,接受“屈辱”的生。  于是有了影片中的最后一幕——过桥。布鲁塞尔会议延期,国际社会的态度已经不言而喻,四行仓库的“表演”被迫中断。而战士们的“退场”方式,也与开始时截然相反。原本渴望活着归家的逃兵们留下成为了敢死队,而早已决定用死亡书写历史的正规军们,却成为了必须活下来的火种。一条河隔开了生与死,一座桥连接了军与民。在日军的炮火扫射之下,南岸的人们冲破樊笼,向弹火中前行的战士们伸出了手。故事中的两条主线,四个分明的阵营终于交融。  夜色将尽时万鼓俱偃,四行仓库一片死寂。突然从废墟之中跑出了那匹白马,天色熹微,高楼林立,那是现在的上海。  从电影院走出来,看见车水马龙的街道,一时间有些恍惚。今日的中国已然崛起,我们拥有超然的国际地位,庞大的经济体量,一流的科学技术和凡我国人皆可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民族底气。这条鲜血铺就的复兴之路,今已繁花锦簇。  回想年初疫情突然来袭,党中央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42000余名医护人员火线驰援,社会各界人士捐物捐款,人民群众自觉隔离在家。八百壮士和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在国民心中种下的火种,依旧在熊熊燃烧着。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的近代一路走来,不是再没遇到风雨,而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而今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却如“世外桃源”般秩序井然。  《八佰》让我看见了渺小的伟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但群星之下,萤火也在发光。人生是场盛大的表演,对于我们来说,守着自己的岗位,做好每份工作;守着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守着微小的梦想,尽力一搏再退场——就已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