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在沉重的肉身和飞起来的心灵之间,《七十七天》观后感13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8读后感 小读者
最近上映的《七十七天》,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户外极限运动电影,也是一部即使没有故事情节都“好看”的影片。它让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勇气去不毛之地的人,能第一次真实地在大屏幕上看到碧绿盐湖和天空融为

最近上映的《七十七天》,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户外极限运动电影,也是一部即使没有故事情节都“好看”的影片。它让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勇气去不毛之地的人,能第一次真实地在大屏幕上看到碧绿盐湖和天空融为一体的奇幻景色,看到雪山圣湖绝对、永恒的纯粹和平静,以及冈仁波齐星空不可思议的璀璨……跟随着男主人公的步伐,用心灵丈量生命的极限。

看电影时,我是如此矛盾,一边看这位勇士被狼追杀,无路可走,弹尽粮绝,紧张得为他捏一把汗:“妈呀,干嘛非得跑到那里去找虐?”一边又感叹,这么美丽的风景,这么震撼的人生体验,是多么难得。 

我就是典型的平庸大众,贪生怕死又渴望自由,大多数时候,心灵越飞扬,越走不出城市生活的安适。

电影中,蓝天这个姑娘,是在一次户外探险中不慎跌落,摔坏了胸椎,从此半身瘫痪,要坐在轮椅上生活。她努力让自己坚强、乐观,然而她的孤独、绝望和生活上的种种不自由,让她心藏无数的悲伤,人人都为她贴上身残志坚的标签,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只是为达到“不成为别人的负担”这个目标就已经付出了所有。

七十七天

(图中坐轮椅的女孩是电影中蓝天的原型)

也许只有再一次登上高峰,她才能把命运踩在脚下,说一句“去他妈的命运”。以此“嘲笑”那身不由己的人生。她和男主人公结伴而行,走向顶峰,倔强又压抑的生命意志向着雪山、无人区不断延伸……

我想起同是身体残疾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她说“我总是感觉到我的灵魂,被残缺的身体禁锢住,感觉到很不自由。”她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她被囚禁在乡村、在一个行动不便、表达不便的身体里,在一个普通残疾的农妇和才华横溢的浪漫诗人之间挣扎。

所以你在她的诗里,能看到一种少有的不顾一切要表达力量的东西,那种刺破感,就是她挑战的极限——她的灵魂想要超越这具肉体,超越她已有的时空。只有在一种失控的表达中,她才能宣泄情感。

和余秀华一样,蓝天也有无能控制的沉重肉体,这给她强烈的反作用力,促使她有了更强的对于不自由的反叛。

不自由的残缺感,不仅仅存在于残疾人的心灵中,对于身体不自由的感觉,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有。

男主人公就是一个在生命中感到种种不自由的人。他不是因为失恋、挫折去冒险,纯粹是把生命感的强度当成是生命至高的追求。

他说:“有些人3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

“人活一辈子能真正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能有几天?我就想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这个用生命去换存在感的人,对于永恒的圣洁和宁静的追逐,可以看作是用极限挑战完成对生命意义感的追寻。

他代表这些年越来越多人们内心萌发的“远方”的梦想。

人类发明了城市,但是城市圈养了人类,让人类最终远离了大自然,因而感觉到种种被束缚。

人们戴上千篇一律的人格面具生活在文化中,做着身不由己、约定俗成的角色必须要做的事,然而,内心却压抑着一个属于自然的灵魂。是它的压抑让你焦虑不安,而你却一无所知,只是没来由地抑郁、焦虑、感觉无梦无感。

生本能和死本能互为对立的一体两面,有多少对于成功、得到世人认可的野心,就有多少想要背叛一切、逃跑的决心。

人们相信,远离都市,来到天边,能走出无梦无痛的无聊循环。

远方,一个西藏梦,一个走向无人区的勇士之梦。

人无论走到哪里,其实都是为了感知自我,走得越远,体验越深。当男主人公在毫无人类痕迹的蛮荒之地,感触到天地自然,体验到与永恒天地同在的融化感,在瞬间真的相信了,自己的生命真的存在过,并且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