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命运是面向苦难的狂欢,《七十七天》观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8读后感 小读者
人为什么要登山?一个经典的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这个对话,代表一种永远的人类精神。征服自我的极限,永无止境。这后面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感,也是人在囚徒困境中最伟大的反抗力。所谓个体化历程,就是人必须不停地

人为什么要登山?

一个经典的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

这个对话,代表一种永远的人类精神。征服自我的极限,永无止境。

这后面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感,也是人在囚徒困境中最伟大的反抗力。所谓个体化历程,就是人必须不停地去创造,去感知极限的存在,去感知到自己的边界,并且在这种感知中,尽情体会个体的喜悦和欢乐。

在江一燕演的残疾姑娘蓝天看到冈仁波齐山峰的那刻,她讲述着自己半身不遂的故事,失声痛哭,说:“你知道吗?我连做一个正常女人的资格都没有。”“我觉得我活得好累!我的人生就这样分为轮椅前和轮椅后……我已经努力过了,去他妈的命运!”完成了梦想后,他们分道扬镳,男主人公决定带着姑娘的祝福和两个人对自由共同的愿望,走进无人区去完成梦想。

七十七天

电影精心安排的两条线在这里交织起来,一个是蓝天代表的现实命运的束缚,一个是男主人公代表的人类超越之旅。

而这两条线也是每个人生命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两条线,它们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体两面。

就像电影中男主人公深入无人区的一路上,每一步都有困难,有时候是洪水,有时候是遇到狼群,有时候是水源短缺,有时候又是食物不够…… 

意义不在困难本身,而是在克服的过程中,人总是被不断激发起内心的生命意志,以被外在困难反射回来的东西,拼凑成内在自我点滴,然后反思、领悟,每次我们成功应付一个挑战,就感觉到自我的升级。苦难不应看作是生命的障碍,很可能是我们自我完成的某种工具,去帮助我们转化自我。

唯一可以穿越生死而带走的真正财富,就是这些张扬起生命能转化困难的瞬间,正是不同的体验区分了不同的人,带给我们生命的存在感。

哲学家认为,人生的痛苦可能毫无意义,而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因为是人的生命体验,在书写着生命的意义。

影片结束的时候,男主人公成功穿越了无人区羌塘,这段生命的壮举,让他成为了最幸福的人,他完成了自我。

哲学家尼采常把生命比作一位女子,一个妩媚的女子,她无恒,不驯,恣肆,允诺着也抗拒着,羞怯而又嘲讽,风情却又诱惑,因而更具魅力。她使你受苦了,可是你又怎么会不愿意为她受苦呢?所以受苦也成了一种快乐。她诚然有她的罪恶,可是当她自道其恶时,她尤为迷人。你也许会恨她,而当你恨她的时候,你其实最爱她。

是啊,就是因为这样的恨,也是因为这样的爱,我们出发,走向无人之地,走向荒凉。

好的电影永远在用复杂的故事和情景,向观者提简单的问题:你在为自己而活吗?

什么时候,真希望我们也在真正的梦想之乡举起酒杯,像电影中的他们一样来一句,“来,干了,一杯敬自由,一杯敬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