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语言 > 读后感

读后感

电影《妈妈》4100字评论

发布时间:2022-11-02读后感 小读者
我的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出生于民国时期的30年代。她的标签是,爱读书,爱看电影,饮食考究,穿着优雅,有着难忘的记忆,调皮,叛逆,自由。85岁的她依然活得像个情绪化的老小孩。我女儿生来就和共和国在一起。

妈妈是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她身上的标签是热爱看书、看电影、饮食讲究、穿着优雅、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顽皮、叛逆、自由自在,85岁依然活成了有情调的老小孩形象。

女儿是出生在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都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父亲跳湖含冤致死,女儿一直因为父亲的死背负着罪人的身份存活着,她的人生底色没有一丝丝自我,一直活在对父亲的愧疚和不配爱母亲的影子里:她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苦行僧般的日常修行,吃素、生活朴素(从来没有穿过裙子)、热衷于做义工、资助从小学到大学的姐弟学生、救赎偷盗的周夏。在女儿的认知里她认为自己是杀死父亲的刽子手,断送母亲后半生幸福的刽子手,对过世的父亲她选择过清教徒般的生活,洁癖,吃素,衣着朴素内敛,面无喜色,生活过压抑,爱做义工这样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母亲她认为自己不配爱母亲,从来不敢与母亲袒露心声、同床共枕,母女二人的交流通常都是通过暗号和纸笔沟通的,有的只是对母亲默默的关怀、付出。常年活在对父母亲的愧疚之中的她,由于压抑的情感没有得到释放出口,日积月累的病态生活方式导致她最后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

母女二人生活方式的转换是由母亲得知女儿患病开始的,母亲退休的20年间,都是由女儿悉心照料的,而后她得知女儿患病之后母亲的本色上身,保护幼崽的天性被激活。

奚美娟老师克制的演绎将一个阿尔兹海默病人的患病过程演绎的惟妙惟肖,观影过程中你不觉得是在看电影而就是在经历现实生活,从最初的记忆消退,忘记母亲周三的食谱、忘关水龙头、做环卫产生眩晕、找不到回家的路得知自己患病的过程中这些情节之中几乎都没有台词,没有过多的台词衬托,全靠演技演绎。患病之后她病态的状态下情绪反而得到释放反驳母亲、脾气暴躁、孩子般的哭泣、吃红烧肉的情境、忘记自己名字的反应,雨天叛逆的孩子的形象时时刻刻都体现着阿尔兹患者的特征。

吴彦姝妈妈的演绎患病前的知性、优雅、顽皮、收留流浪猫、爬高的老小孩形象到得知女儿患病后的冷静、从容、顽强、乐观、对生活有态度、体面有尊严。

母女两人两次正式的餐桌谈话

第一次是在父亲的忌日餐桌上母亲对女儿说的台词

我想好了 我要做个好榜样给你 要积极的面对生活 再过十年 我就九十五了 你也七十五了 都已经是古稀之年 到那个时候再见到你的父亲 他就不会埋怨我不负责任

第二次是母亲得知女儿患阿尔兹海默病后餐厅谈话

我想说 生活不是按下了暂停键 说不定 我们比以前沉闷的交流更有趣 就像我们重新又认识了一次 我退休了二十年 也休息了二十年 本来觉得活够了 你又无意当中挽救了我 你既没有家庭又没有孩子 单身一人 每个妈妈都是母狼 我虽然老了一点 但是我的耐力不差 保护幼崽是天性 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小孩 我知道你所担心的所有问题 我也会像你每天清洗我一样 报复性的清洗你 真有一天你不会阅读 不认识路了 就让我做你的眼睛和腿脚 喵 你是担心我说的比做的好 

这里的台词内容和表达方式是导演和演员妈妈共同的体现,台词彰显了导演的文化底蕴,台词表达展现了演员的表演的专业,这里也是第一次女儿在妈妈面前笑出了声。

观影结束后我的三点感触: 妈妈

1.无论多大年纪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那些身上闪着光的人儿 都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因为自己的热爱给社会创造了价值,彼此间的正反馈增强了自身的幸福感

比如我喜欢80多岁的吴彦殊奶奶始于2013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奶奶,到后来《相亲相爱》。对她的好奇最初是通过作品,到最后还是她身上谈吐见识 做事风格的人格魅力更吸引我。

2.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人的任何发展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而出发的 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努力

妈妈电影中得知自己女儿患病跟女儿餐桌上正式的谈话-对话中的一句台词“我虽然老了点 但是我的耐力不差”

奶奶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她对女儿的病情从不了解到学会自理生活,学习护理相关病症的知识 带领女儿去做康复等等都源于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母亲所做的努力,面对命运的捉弄她没有抱怨,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当意识到自己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时候,面对即将失能的自己无法照顾女儿后先去了养老院,再到看到养老院中和自己相同病症遭遇的老人们的时候的生活状态——她想选择有尊严的活着和死去——这才有了电影结局处的画面:

妈妈穿着漂亮的旗袍 女儿穿着妈妈送给她的裙子坐在轮椅上,妈妈推着女儿走出养老院,走向涨潮的海边,在海边教女儿逐渐站立起来,像婴儿学走路的样子教会她靠近自己,最后二人紧紧相拥,这把知识分子的体面彰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妈妈对自己和家庭清醒的认知:她做到了在老公祭日时餐桌上第一次正式跟女儿谈话的内容:我想好了,我要做个好榜样给你,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到那个时候再见到你的父亲,他就不会埋怨我,不负责任。妈妈对自己说的话的的确确用行动做到了。

3.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吃饭的本领

人活一世,长大成人最重要的能力是靠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吃饭的本领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我们通过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交换成我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越要意识到创造价值的重要越会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丛林法则,无论你以何种方式展现都要有武艺傍身才能行走杖天涯。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那些70老80的岁月老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对事业的专注热爱程度,对自我成长的选择的态度都是我追寻的光,人活一世总归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家人对你的思念也是很了不起的。

最后附上第三次观影的电影脉络梳理

从人物关系出发抓住了电影的脉络,整个故事是围绕母女关系进行展开的,这其中有一条隐线就是已经去世的父亲。

女儿患病至母亲得知消息前

母亲的人物设定:知识分子 大家闺秀 品味优雅 注重饮食健康 懂得爱自己 调皮 可爱 自我强烈  甚至偶尔叛逆 一直是女儿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女儿的角色设定:清教徒般的生活,洁癖,吃素,衣着朴素内敛,面无喜色,生活过压抑,爱做义工。

母女交流甚少,甚至是通过纸笔的方式沟通

两人的关系是特别拧巴的,跟正常的母女关系大相径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主要还是因为父亲的去世跟女儿有关系,她的冷漠在特殊的年代浇灭了父亲的希望,致使父亲跳湖自杀,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有心结:自己害死了父亲,也断送了母亲的幸福,她不吃荤,做义工,甚至还救赎栽赃、偷盗自己家的偷盗女孩儿,她的一生都活在压抑中,她不敢跟母亲交流、同一张床上睡觉,因为她觉得自己不配。

母女关系的的转变是递进开来的

1 首先是父亲的祭日餐桌上母亲的对话开始的,母亲决定做个负责任的妈妈,给女儿买了她不爱穿的裙子,并征求女儿给她的最后一颗槽牙报销开始,这是妈妈第一次释放求和的信号,女儿第一次穿上了妈妈送的裙子(裙子是藏青色的)

2是从女儿送妈妈进养老院第二天白天 女儿跟妈妈坦白自己的病情开始妈妈已经破防了,在这之前她爱的主要是自己,很少关注到女儿,也是这个消息触动了母亲母爱的阀门,女儿那句“其实我也没准备好”这应该是母女第一次敞开心扉交流。

想想在这之前女儿因为找不到家一夜未归,母亲因女儿一夜未归,等了一夜,看到女儿进门后一句话都没说:明明很担心她等了一夜,却见到女儿回家后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转身去休息。

3是妈妈跟女儿餐桌上第二次交流:母亲交代自己退休20年,女儿照顾了她20年,借着女儿患病的契机两人的角色进行了互换,先前是女儿照顾妈妈,此后将有妈妈照顾女儿,而后的事情她确确实实做到了:学习做饭,强身健体,跟女儿一起做义工,学习阿尔兹海默症的护理,这次的谈话女儿第二次穿上那条妈妈送的裙子,这次女儿无意中扑哧的笑了一声,这是女儿第一次笑。

4女儿第一次犯病暴躁准备出去散步 在校园里指责母亲后想离开妈妈,但她突然不知道了回家的路,妈妈一句话没讲,向路过的同学问了路,不紧不慢的在前面引导着,女儿不好意思的 默默的紧跟在后面,这里我们就发现母女的角色已经完全得到了互换,因为妈妈已经掌握了照顾女儿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巧。

回家门口打不开门母亲的破窗而入,进门后擦拭女儿留在地上的液体,女儿尿失禁清醒后无助的哭泣,是女儿对妈妈情感释放的更进一步升华,母女关系进一步迈入正常。

5 女儿第二次幻觉到父亲(第一次是父亲年轻的时候,这次父亲头发已花白)睡梦中母亲拿走螺丝刀导致女儿第二次犯病跟母亲闹,母亲通过说女儿出版父亲的书已经到出版社交稿后女儿神志恢复正常,这是母亲第二次将女儿引导到清醒状态,此时母亲已经能够从精神上打开女儿的心结。

6 是母女餐桌吃饭,女儿尝试了母亲的红烧肉,这是女儿第一次吃荤,新书发布会后记录病症症状由原来的女儿记录到改为母亲记录,此时的女儿病情更加严重失能的状态,读写能力已经丧失,而此刻的母亲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女儿生病前的状态母亲成为了女儿。

7是为了唤醒女儿记住自己的名字,母亲用过去的物料引导她,通过外婆绣有女儿名字的背兜,第一个发卡,一双红鞋,交代了母亲对女儿也曾是疼爱的,新娘的头纱唤起了女儿回老屋的行为,这里女儿记忆里闪现了小时候爸妈和她一家三口跳舞的场景,这也映射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对温暖三口之家的执念。湖边再次闪现父亲的幻觉,这是女儿对父爱追忆的进一步释怀,目前母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无法超越父亲。

回家后洗漱完女儿,床上女儿对眼前这个自己已经不认识的妈妈吐露父亲死亡的情景,母女的对话:妈妈已经释怀了,她早已原谅了女儿,而此刻女儿虽然已经不认识妈妈,但她已经从精神上对母亲产生了依赖,尤其是自己出版父亲的书再次出版,父女关系在女儿心中的心结已经打开,梦境中女儿终于追上了父母的脚步,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8母女因为自然的衰老,女儿的完全失能,妈妈的帕金森早期症状不得不去养老院的场景中:餐桌上大家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一生都活的优雅大方的妈妈不接受未来母女二人的生活状态是眼前如此场景,她做了大胆的决定推着女儿到了海边,在涨潮中拉着女儿翩翩起舞,并放手引导女儿学习走路,人生仿佛一个轮回回到了女儿小时候 踉跄雪,走路的阶段,同时二人相拥体面优雅的走到了尽头,此刻母女是相互依赖,相互理解的,一家人在水中得到了团聚。

到此,我认为读懂了电影,同时也为影片的道具,服装,用心,衬托而感动,也更为两位老师的表演而动容和吸引,整个片子是一个悲伤,压抑的故事,但透过人物关系,环境递进式的变迁演绎,演员出色的表演,台词内容的传达而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