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赵云文武双全,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只因他出身有问题

发布时间:2022-07-06历史 史俗之人
赵云文武双全,为何得不到重用?只因他出身有问题

历史不容许假设,但后人回顾历史、研究历史的时候总忍不住会提出许多假设。在刘备创立蜀汉的过程中,人们关注其兴衰大多从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关键人物身上探究原因,也就是说影响蜀汉历史进程的人物,前期主要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后期主要人物是诸葛亮,次要人物有魏延、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等,唯独没有多少人关注赵云。

其实以赵云的文韬武略,深谋远虑,其才其德都是堪当大任的。假设当初留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假设刘备听从赵云劝告不和孙吴交战,或者和孙吴作战时能以赵云领兵;假设诸葛亮一出祁山不以马谡为先锋,而是以赵云为先锋……那蜀国的历史是不是另外一番模样?

赵云的作用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他几乎没有担当过大任:先是作为刘备的“主骑”,主要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夷陵之战时,因为反对出兵而被留在后方;后是作为阿斗的保护神,负责警卫京师;到诸葛亮北伐时,又没有成为主力前锋,只是作为疑兵被派往箕谷。

有人说,赵云在箕谷兵败,是他的首次独自带兵且以失败告终,因此说赵云只会冲锋陷阵不会带兵打仗。

姑且不论箕谷兵败错不在赵云而在马谡,况且赵云在不利形势下力挽狂澜全师而退,恰恰反映了他的非凡才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并非赵云第一次独自带兵,在这之前,他有过两次独自带兵且都取得了胜利。

赵云第一次独自带兵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荆南四郡,就是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其中桂阳郡就是赵云领兵攻下的。如果刘备、诸葛亮能从此重用赵云,使他出任一方主将乃至后来让他镇守荆州的话,那怎么会有后来的荆州之失呢?

可是刘备处处要提携关羽,终于酿成大错。

赵云第二次独自带兵是从荆州出发增援四川,赵云跟诸葛亮打下白帝、江州后,诸葛亮派赵云独自平定江阳、犍为等郡县。

这两次带兵,带得都是偏师小股部队而非主力,但赵云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如果说从这两次举重若轻的小试牛刀中,还不能反映赵云的雄才大略。

那么,赵云在关键时刻的两次谏言则完全展示了他有别常人的高远见识。察其言,观其行,赵云的言行都反映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从史料记载的赵云两次谏言,可窥见赵云的战略远见;从赵云以少胜多的“汉水之战”,处败不乱的“箕谷撤退”都可以反映出赵云临危不惧的智勇、审时度势的冷静、顾全大局的胸怀。一个既具有战略眼光,又有出色的实战经验,且每每出奇制胜的统兵将领难道不是帅才?

可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帅才为什么却得不到重用呢?

真的是刘备、诸葛亮等有眼无珠、不识人才吗?恐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是门第观念作怪;二是赵云的特殊经历使其不受信任;三是刘备、诸葛亮用人的策略问题。其一,自春秋至秦汉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门第等级,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现象。

门第通常指家庭出身,这是先天的门第;也有后天的际遇,比如早年结交权贵,“得遇贵人”而成为“门阀”。

赵云在这两方面都缺乏,他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史料介绍赵云,都只是说他是常山真定人,至于家世都没有交代,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寻常百姓人家。

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很多都是靠显赫的家世上位的,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要么是官宦世家,要么是江东名门,要么是皇室之后。

大将中,吕布由于先后投靠丁原、董卓、王允等而手握重兵,纵横天下,部将众多;马超是名门之后,子承父业,基础雄厚;关羽、张飞虽也是出身草莽,但与刘备情同手足。而赵云是中途归顺,又没有自己的基本队伍,自然不属于刘备核心圈子里的成员了。

赵云在先天和后天两方面都欠缺,自然制约了他的“进步”,所以很难获得提拔。

其二,赵云的特殊经历注定了他不受刘备重用。赵云初出江湖时,是设在公孙瓒门下。公孙瓒不是干大事的人,不能发现人才,而刘备第一次遇到赵云就非常喜爱他。刘备当时就想鼓动赵云跟他走,而赵云是个重情义的人,虽然他知道刘备是大英雄、公孙瓒是庸才,但跟刘备才见一面就改换门庭,只怕会落得朝秦暮楚、背信弃义的名声。所以,他没有马上答应。后来,公孙瓒在军阀混战中被消灭了,赵云才归顺刘备,这个时候的归顺在刘备的心中自然是有些芥蒂的,这大概也是日后赵云难以获得重用与信任的原因之一。

此外,赵云由于见识高于常人,且很多时候他的正确主张都是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的,就是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少数人,而赵云每逢关键时刻总是直抒己见,自然会招来一些非议甚至嫉恨。

赵云的经历类似于红军时期的毛泽东,常常受到排挤,明明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帅才,却往往被安排担任闲职。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刘备对赵云很信任,体现在赵云跟随刘备继任“主骑”(相当于卫队长),刘备出门大多把赵云带在身边,刘备出征四川,留赵云在荆州(公安)“掌内事”。

试问,把一只本应翱翔于天空的雄鹰束缚在身边,变成看家护院的“鹰犬”,这是什么样的信任?

赵云任劳任怨、功勋卓著,却名列关张马黄之后,地位甚至逊于魏延,这又是什么样的待遇?其三,小编认为与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政策有关。

在这方面,刘备集团之所以在与曹魏集团的较量中总处于下风,与选拔、荐举、任用人才的方式有极大关系。

曹操能成为一代枭雄,称霸天下,首先就在他能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任用贤才。他手下许多谋士、武将都来自曾经的地方阵营,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曹营第一大将的张辽。

张辽曾经是吕布的手下,同吕布一起被捕,当吕布哀求曹操饶命时,张辽却痛斥怒骂曹操,曹操不仅不生气,还亲自为其解开绳索,耐心劝说,终于打动了张辽,决定投降。

张辽投降后,曹操对他极其信任,就是因为他发现张辽不仅为人忠实,而且才能出众。所谓用人不疑,曹操对张辽每每委以重任,而张辽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屡建奇功。

其中最著名的战功就是在徐州逍遥津大破孙权,张辽以七千人马打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得孙权狼狈逃命,从此江南人人闻张辽之名而变色,夜啼小儿一提“张辽来了”而马上不敢哭。

窃以为,赵云之才绝不在张辽之下,他在汉水之滨大破曹军的胜利也丝毫不逊色于张辽的逍遥津大捷。赵云的胜利是以非主力对阵敌方全军,胜利来得太出人意料,更容易给人侥幸取胜的感觉。

张辽则是一方主帅,以少胜多,似乎更让人信服。赵云取得如此大捷,却仍然只是一员偏将。刘备心中,最信任的仍然是他的义弟关羽、张飞,每次分兵总是自领一路,关羽带一路。自己率军攻东西两川,留守荆州的重任自然交给关羽,用人失察的根由还是在于主观感情色彩代替了唯才是用的客观标准。

如果在这个时候,及时用赵云替代关羽出任荆州方面主帅,荆州可能不会丢失。

诸葛亮也有用人偏好的时候,他最信任的是荆襄人士如马谡。

“马氏五常”是宜城人,是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的近邻,也是荆州旧部中的嫡系,五兄弟中最小的幼常马谡是最聪明的,他自幼熟读兵书、能言善辩,确实有些见识。

诸葛亮南征就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以攻心为上,最后彻底收服了南疆少数民族,稳定了边防。但是马谡的毛病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做一个坐而论道的谋士还行,要领兵打仗则完全是外行。

这样一个人却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出任北伐先锋,进据战略要地街亭。而赵云只是作为“疑兵”被派往箕谷。

诸葛亮对马谡的轻信跟刘备对关羽的轻信一样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荆州之失造成蜀汉失掉直接对抗吴魏的战略基地而被迫困守于四川盆地,由此带来战略上的困局一直无法解开。

街亭之失使得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前进阵地瞬间丧失,蜀汉大军即刻遭到魏军反攻,如雪崩似的溃败下来。诸葛亮出师未捷,首先败在街亭之失。此后,尽管他一次次从汉中进兵北伐,数次出祁山,终无建树。

英雄赵云的才能被埋没,是蜀国的重大损失,这样的损失是刘备、诸葛亮用人失误造成的。同时,赵云生前死后,其地位与其战功是如此的不相符合,也令人十分不解。

赵云自小跟随刘备,忠心护主,劳苦功高。赤壁之战后,随刘备攻取荆南四郡;随诸葛亮增援四川,取江州,平江阳、犍为等郡县;汉水之滨大破曹军,助刘备取得汉中;夷陵之战前,苦谏刘备不成,刘备兵败,又发兵救援刘备于永州;诸葛亮北伐时,赵云虽已年近七旬,依然不辞辛劳、带病出征,且屡建奇功。

这样的一位功勋卓著的战神,不仅不为刘备诸葛亮的重用,且未能受到应有的待遇和封赏,着实令人唏嘘。

《三国演义》中,虽然将赵云列为“五虎上将”的第三位,仅次于关张之后,但其实,刘备刚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则为翊军将军(杂号将军)。

赵云无论资历与战功都先于马、黄却未能获封上将。赵云死后,也迟迟未能获得谥号,直到很久后才封谥(谥曰顺平侯),而在他之前蜀国已经有十一位人士获封谥号。这样的待遇让许多人不解且为之不平,赵云的不得志可能起因于封建门第观念、门阀传统,或者要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消极影响。

而赵云的不被重用、不被采信,结果就是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损失,可以说赵云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刘备、诸葛亮和蜀汉的命运。被埋没的帅才,不得志的英雄,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也造就了一位被称为“古今完人之一”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