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历史

历史

《天下长河》:康熙为什么下大力气治水?金和的结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12历史 一更历史
《天下长河》:康熙为什么下大力气治水?金和的结局是什么?

11月11日晚8点,一部名为《天下长河》的古装剧将会在湖南卫视播出,并在芒果TV同步。

这部古装剧汇聚了罗晋、尹昉、黄志忠、奚美娟、梁冠华等老中青三代知名影星,主要讲述的是清朝康熙皇帝不遗余力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

黄志忠饰演的靳辅与尹昉饰演的陈潢,戏份非常重,他二人需克服诸多困难、坚守河堤,肩负起治理黄河的重任。

《天下长河》主创人员基本做到了尊重史实,以历史为大框架,烘托出以靳辅、陈潢为代表的治河人士的慷慨悲歌。

图源自《天下长河》海报

我们不妨通过这部剧的剧情再结合真实历史,详细剖析康熙皇帝为何要下大力气治理黄河水患? 靳辅、陈潢最终又为何遭到构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不求任何回报,哺育了许多沿河流域的民众,中华文明就是起源于黄河流域。

但黄河这位“母亲”脾气有些暴躁,曾几何时,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

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减轻水患,很多有为的君主废寝忘食,重用治河能臣不懈探索,将治理黄河水患视为国家大事。

早在南宋时期,黄河就已经“夺淮入海”,江淮地区受灾风险变得越来越高。明朝时期,由于黄河上游生态破坏严重,令黄河泛滥改道频率加快。为此,明朝统治者曾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活动。

图源自网络

经过治理后,黄河线路得以固定,但“夺淮入海”造成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黄河与淮河之水纷纷涌入运河,导致泛滥成灾。明朝后期财政亏空,黄河的治理工作也就荒废了起来。

明末清初,地方官员、豪强为争夺水源私自开挖壕沟,导致黄河、淮河河道混乱。江苏高邮、泗州、盱眙曾经在一年之内,有六处闸口、堤坝被黄河冲垮,无数百姓的家园遭河水淹没,最终背井离乡。

清朝初年,黄河泛滥问题愈发严重,仅仅在顺治年间,黄河就出现15次大决口!由于国家忙于南征北战,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政治理黄河,水患问题一直就拖到了康熙时期。

公元1662年至1677年,在15年间,黄河居然67次决堤。当时的黄河由于常年淤积,使得河床高于两岸,成为一条百姓头上的“悬河”。

图源自网络

黄河水不能畅通入海,除了会淹没两岸堤坝,还会倒灌进和他相连的江、河、湖,引发次生灾害,这就是黄河水患频发的根本原因。

加上李自成起义等大规模战争,让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水利工程出现大面积的荒废。人都吃不饱了,就更别提治理黄河淤积。

彼时摆在康熙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应付任务,随便修修堤坝即可。

选择这条路的后果就是黄河、淮河沿岸民众将永无宁日,只要稍微出现洪涝,两岸就会决堤。庄稼不仅颗粒无收,百姓们更得流离失所,加剧清王朝内耗。

第二条,花大力气重用治河能臣,一定要平息黄河水患。

等到康熙亲政之后,他选择了第二条解决办法。康熙曾说过:“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工、漕运为大事,夙夜廑念,未尝偶忘,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直至“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终于能腾出手来开展治理黄河的工程。说到这里,《天下长河》的两位主人公靳辅、陈潢随即登上治理黄河的历史舞台。

图源自《天下长河》剧照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工部尚书冀如锡视察河工,经历了数月详细勘察后,冀如锡向康熙反馈了黄河的实际问题。

首先,河道年久失修、泛滥成灾,不少地方官员和乡绅挖掘的沟渠,严重影响河道流速。

其次,就是地方官员腐败,时任河道总督王光裕挪用治河公款,欺上瞒下,将一系列治河工程硬生生拖成了“烂尾”。

最后,就是缺乏得力的治河人才。

康熙帝得知后,立即撤销了王光裕的职务,并委派安徽巡抚靳辅为新一任河道总督。

靳辅,字紫垣,辽阳人,隶属于汉八旗,曾担任过兵部员外郎、通政使司、内阁学士以及安徽巡抚等重要职务。

接到圣旨后,靳辅立即带上自己的幕僚陈潢,投入到紧张的治河工程中。

图源自《天下长河》中的靳辅(剧照)

陈潢出生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浙江嘉兴人,屡试不第。经历几次失败的科举后,陈潢索性放弃求学之路,效仿徐霞客,从嘉兴沿运河而上,穿越江苏、河南、宁夏最后到达甘肃,实地考察运河水文与黄河水患。

在辗转各地的过程中,陈潢亲眼看到过黄河决堤对沿岸群众造成的灭顶之灾,初步形成了治理黄河水患的个人设想。

康熙十年,陈潢意外结识了靳辅,成为了后者的幕僚。他二人都期望有朝一日能为社稷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治理黄河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机会已经摆在眼前,靳辅与陈潢丝毫不敢怠慢,为了全面掌握黄河下游情况,他二人到任后的第一步,就用了两个月时间沿着黄河干流上下千里进行实地考察。

然后深入民间,广泛征集普通群众、工匠、基层士兵、乡绅的意见。

康熙帝为治理黄河水患,经常与靳辅交换意见。康熙认为治理黄河不是小修小补,必须一鼓作气拿下这个大工程,这才是一劳永逸之计。

图源自《天下长河》中的康熙(剧照)

根据康熙帝的设想,靳辅提出了将运河与黄河一起治理的总体方案。当然,靳辅是有自己的考量。

他与陈潢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实际考察中,查明了黄河会频频泛滥的原因。就是因为河道阻塞加上运河和黄河相连且勾连南北,所以不能只治理运河,还得治理黄河。

陈潢则是建议靳辅先将“束水攻沙”作为治理运河和黄河的关键。他们继承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提出“治河必以堤防为先务,先开清河引河四道,塞高家堰、王家岗、武家墩诸决口,筑堤束水”。

在黄河下游两岸大筑缕堤、遥堤、月堤、格堤,以缕堤扼束河水,借水力冲沙。以遥堤、月堤、格堤拦蓄大洪水时冲决出缕堤的洪水,将其送至下游回归河道。

图源自《天下长河》中剧照

另外,靳辅与陈潢还发现了当时的黄河经过多次改道决堤,导致上流河道较宽,下流河道较窄。说得更明白点,上流河道较宽,一旦爆发洪涝灾害,光是“堵”一点用都没有。

必须要在黄河下流与中流地区增建多处减水坝、开凿涵洞,引水至河道宽阔处,保障黄河与运河涨水时,堤坝不会立即受损。

如果遇到黄河、淮河共同涨水,可以开黄河北岸的减水坝。若黄河水涨淮河水落,则南北两岸的减水坝同时开,往外面泄洪即可。

靳辅、陈潢提出的这一治理黄河治理水患的要点,与如今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有相似之处的。毕竟黄河含沙量比较高,自身的水流冲刷速度不足以将泥沙全部输入大海。

靳辅在砀山、睢宁等地修建了多处堤坝,将黄河南岸分出的洪水引入洪泽湖泥沙沉底。再从清口引入清水流入黄河,使得清水能够刷新黄河自身的泥沙,大大减缓了河道淤积的速度。

图源自《天下长河》中的靳辅(剧照)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陈潢还发明了“测水法”,就是测定水的流速和流量。什么时候开闸放水,什么时候开闸蓄水或放水,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令治理水患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更加准确,避免了盲目性。

即使是在300多年后的今天,陈潢发明的“测水法”对治理水患都起到了直观的作用,这项发明在中国水利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过,光是疏通河道也不是个办法,黄河经过数百年的泛滥决堤,光是疏通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必要时还得堵塞决口。针对这一问题,靳辅、陈潢总结出了“川”字形疏通堵塞决口的方法。

每逢水位暴涨之前,民众先在旧河床的水道两侧三丈处各开一条宽8丈的深沟,加上中间贯穿的水道形成“川”字形。需要堵住决口时,先把中间的水道给堵住,三条河道的水流就会很快将中间的泥沙全部冲走。

条件允许时船工驾驶船只,把铁扫把系于船尾,在河道上来回行驶,将河道里的淤沙借助流水的冲力将泥沙冲入大海,这样就能把冲出堤坝的洪水送到大海或者送至下游,回归河道。

图源自《天下长河》中的陈潢(剧照)

1678年,康熙皇帝从国库拨银250万两作为经费,命令靳辅、陈潢三年之内完成治河工程。当工程真正开工时,靳辅、陈潢才发觉到不容易。

黄河与运河蜿蜒曲折,多有支流干流,他们二人一共在黄河运河两岸修建90多万丈的堤坝、减水坝,开凿引河几千里,新建200余座水闸、涵洞。

三年很快就过去了,黄河北岸的治理工程尚未完工。靳辅上疏自责请求处分,康熙皇帝令其“带罪督修”,此后黄河发生了两次决堤现象。

1683年,工程基本完工,随后靳辅开始重点治理黄河中游,河南至江苏宿迁一带的堤坝,大规模修建堤坝,极大地避免了黄河带来的隐患。

靳辅与陈潢历经了长达10年的治水事业,黄河两岸21处大决口全部堵塞,河道基本疏通,实现了水归故道。

在修建在治理黄河水患时,靳辅撰写了《治河方略》,与陈潢共同编写了《治水述言》,成为我国水利史上的重要名著,对后人治理江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源自《天下长河》剧照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南巡,一路水平舟稳,他对河工的成就很满意,当即召见河道总督靳辅,对他赞叹有加。

靳辅以君子之义奏称“凡臣所经营,皆潢之计议”,还告诉康熙,陈潢在治水工程中“无避寒暑,无分昼夜,与大工为始终者,十年如一日”。

1687年,朝廷赐陈潢佥事道衔,参赞河务,以示表彰。

事情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靳辅、陈潢二人如愿以偿,终于顺利治理了黄河水患,还得到了康熙帝的嘉奖。

但天不遂人愿,正如《天下长河》中的剧情一样,正当靳辅、陈潢治理水患时,于成龙(康熙时期有两个于成龙,这一个于成龙曾担任过清代直隶巡抚、兵部尚书)等官员主张“开浚河口故道”。

这与靳辅提倡的“筑堤束水”的方案产生矛盾,引发了两派之间的党争。康熙帝自然会选择支持于成龙,1688年,康熙将靳辅革职,陈潢下狱。

图源自《天下长河》中的康熙(剧照)

后来康熙南巡发现江苏、安徽、河南、江西等地对前任河道总督靳辅的功绩念念不忘,他才幡然醒悟,准备重新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

但为时已晚,靳辅已经于1692年郁郁而终,陈潢早在当年被革职回乡,逮捕入狱之前便郁闷而亡。

靳辅去世后的30年里,清王朝一直按照他留下的方法治理黄河。甚至于成龙这些曾经弹劾过靳辅的官员,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靳辅、陈潢治理河道时,为了保证上游泥沙流失以及漕运畅通,实行了屯田的办法。就是先治水成功,等洪涝退却,把荒地分给灾民耕种,收上来的税款作为治河经费。

在实施过程中,靳辅、陈潢清查了不少黄河两岸的豪绅大户。因为他们曾为了逃避赋税,隐瞒许多田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从而招致诽谤。

图源自《天下长河》剧照

不管怎样,靳辅、陈潢圆满完成了治理黄河的预期目标。康熙帝治理黄河前后历经30年,他本人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

从17世纪末至1855年,在将近160年的时间里,黄河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决堤现象,这在历史上堪称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背后,靳辅、陈潢等人是功不可没。

靳辅与陈潢本无坏心,只是想通过屯田筹集更多的治河经费。用之于民,还之于民。但这种做法却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最终招来横祸,这就是封建王朝制度落后的悲哀。

《天下长河》这部剧以治理水患为故事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治河奋斗史,像靳辅、陈潢这样一生为了治理黄河、为了百姓安危而奉献一生的人,值得后世之人永远铭记!

(文中图片源自《天下长河》剧照,部分取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 《靳辅、陈潢:联手治黄,劳绩昭然》 陈陆

2. 《论陈潢治河》 苑明晨

3. 《清初黄河治理理念、技术与方略》 吴漫、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