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檀香】酒匠(微型小说)

发布时间:2022-07-07短篇小说 宋向阳
同治年间,津门酒匠付老尚辞掉旧差,携一家老幼回到故里迁安,在贯头山下建了一处自己的酒坊。  付老尚招募数名伙计,收购饱满的粮食,用山中灵泉酿制出了第一批酒。春风浩荡的日子,贯头山下聚集了四方民众。鞭炮声中,付家酒坊的门口挂起一付牌匾,名曰“


   同治年间,津门酒匠付老尚辞掉旧差,携一家老幼回到故里迁安,在贯头山下建了一处自己的酒坊。
   付老尚招募数名伙计,收购饱满的粮食,用山中灵泉酿制出了第一批酒。春风浩荡的日子,贯头山下聚集了四方民众。鞭炮声中,付家酒坊的门口挂起一付牌匾,名曰“全盛局烧锅”。付老尚前后垒了二十八座粮仓,专门储存酿酒用的粮食。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山头似的。他又在后山挖了一处酒窖,里面空气凉爽,能同时存放百坛老酒,时间越久,口感越好。不出三载,北到内蒙,南至苏杭,都有了“全盛局烧锅”的酒。
   付老尚的表弟刘成在“全盛局烧锅”做二掌柜的,眼看着货供不上卖,便偷偷在一批打算运往山东的酒里掺了些水。这天晚上,几十坛酒被装上车,离开了“全盛局烧锅”。付老尚刚上床休息,一个贴心的伙计突然敲门,禀告了实情。他一听,顾不得穿鞋,立刻光着脚板追了出去。贯头山的路坎坷不平,付老尚足足追出二里地,才喝停了马队。刘成见付老尚一脸怒容,嗖地跪了下去。回到家里,夫人发现他的双脚被荆棘和石子弄得血肉模糊,心疼的直落泪。付老尚却笑着说:脚上的肉伤了,可以再长,若是酒坊的牌子砸了,就立不起来了。第二天,付老尚命人把这批酒全都销毁,又把刘成赶出了大门。此事在业内传开,“全盛局烧锅”的名号更响了。
   入夏,慈禧太后巡游江南。一日,她穿上平民服饰,带几名随从在杭州城里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一行人慌乱地钻进了一家饭店。时至中午,慈禧太后点了一桌菜,又特意要了两壶陈酿。饮罢,慈禧太后只觉得回味无穷,飘飘欲仙一般,便差人把饭店大掌柜的叫来了。
   这酒,是那里出的?慈禧太后故意阴着脸问。
   大掌柜的深深作了个揖,道:是北方永平府“全盛局烧锅”出的,听说离京城不远。
   慈禧太后微微一笑,说:永平府竟有如此好酒?比宫里的不差半毫。
   大掌柜的听后,顿时愣住了。
   这年,北方突然遭遇大旱。迁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逃荒的人。大伙听说付老尚有二十八座储粮仓,都涌到了贯头山下。付老尚亲眼目睹一些灾民在身边饿倒,心情格外沉重。他和夫人商议,打算在“全盛局烧锅”外为百姓施粥。
   夫人说:咱的粮食都是高价收来的,如果这样,酒坊就要倒了。
   付老尚说:我们做的是良心酒,要是没了良心,酒坊倒的更快。
   几天后,“全盛局烧锅”外的场地上支起了几口大锅。很多灾民终于喝到粥,把命保了下来。此时,远在京城的慈禧太后却思念起了在杭州喝到的美酒。她特意下了道旨,叫永平府的知府何淮安务必找到“全盛局烧锅”。何淮安正为灾民的事犯愁,得了圣旨却不敢怠慢,只得亲自带人去访。
   他辗转来到了贯头山下,看到灾民在一家粥屋前排着队打粥,便停下了脚步。何淮安赞道:真没想到,如此偏僻之地竟有大善之人在布施,令人感动啊。
   一乞丐吃完粥,揉了揉肚子说:多亏付大掌柜的,要不我就完了。何淮安走到他跟前,打听”全盛局烧锅“的地址。乞丐指着正在灶台边忙碌的汉子说:那就是“全盛局烧锅”付老尚大掌柜的。何淮安大吃一惊,快步走了过去。付老尚刚被伙计换下,正要坐在椅子上休息,双手便被一匆匆上前的官员抓住了,不禁一愣。
   何淮安道:付老尚,可找到你了!
   付老尚说:大人,你是?
   何淮安仰头长笑,并不急于回答自己是谁,却道:付老尚啊付老尚,你藏的好深啊,再找不到你,老佛爷可要怒了。
   付老尚听了这话越发糊涂,头上冒出了汗。何淮安将慈禧太后在杭州喝酒的事说了,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不久,慈禧太后将“全盛局烧锅”的酒列为贡酒,并对付老尚救济灾民的事大加赞赏。知府何淮安传完圣旨,被付老尚留下用餐。席间,何知府直夸付老尚的酒清香绵甜,要来文房四宝,为他题写了一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