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2-07-16短篇小说 垚玥
摘要:万事万物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  人的心境和观念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我便是如此。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逢秋收时节,每家每户的门口或者道路上都会晒满麦子,就像大大小小的地图,一片一片。那是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好天气是

摘要:万事万物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


   人的心境和观念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我便是如此。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逢秋收时节,每家每户的门口或者道路上都会晒满麦子,就像大大小小的地图,一片一片。那是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好天气是收麦子和晒麦子的前提条件。如果新脱壳的麦子没有及时被晒干,时间久了就会发霉。收麦是个体力活,那时几乎都是用镰刀,并不像现在全是收割机。当然家境好的人家可以掏钱雇佣那些麦客帮忙收,麦客一般都是好几个人一起,那样会大大节省收割所用的时间。为了赶时间,除了家境好的人家,其他人忙的时候连一顿饭都顾不上吃。大多时候就是一杯水,一个冷馒头就算一顿饭。一般收麦总是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而如此凑合着吃饭也是在所难免。在大人忙着收割地里剩下的麦子的时候,小孩子则负责看麦场。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苦,却是乐在其中。
   麦子收完后,趁着晒麦看麦场的功夫,邻居们就会坐在一起闲聊。梧桐树下,有人坐着用来装麦子的空麻袋;有人坐着帽子;还有人直接脱只鞋扔地上,一屁股坐上面。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聊得热火朝天,聊得最多的大概是谁家孩子做的面条又细又长,蒸的馒头又白又圆。记忆中那时候我听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一起长大的邻居孩子英子。说起英子,邻居们是无人不夸。她虽算不上漂亮,却心灵手巧。秋收的那些日子里,她总是会给父母做出可口的饭菜和热腾腾的馒头。俗话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因为有对比,我们这些不会做饭的孩子可没少被家人数落。不知道是我的悟性差还是对做饭有着本能的抗拒,似乎怎么学都学不会。母亲生气的时候也会将我和英子作比较:“你看看人家英子饭做的多好,你啥都不会。”那个时候我时常不以为然,总在心里暗想:“等我长大了天天在饭馆吃,干嘛要学会做饭呀!。”
   小时候因为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大多数人对于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也可以用“凑合”两字来形容。这也凑合,那也凑合,凑合吃饭,凑合居住。让我印象最深刻是这样一件小事——为了不浪费,大人把烧焦的馒头都舍不得扔,总是对孩子说:“黑馍吃了拾钱!”事实上从小到大没有捡过几回钱,吃过焦馒头的孩子都知道那是骗人的。当然这与贫穷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这种价值观却深入了很多人的骨髓。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观念和思想,随之也会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时间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方式也在随之变化。
   就在这没完没了的凑合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当年的那个黄毛丫头变为人母。而一切却并不是我小时候所想的那样。如今每天我总是利用工作之余挖空心思的在网络上找各种各样的食谱,希望能给我的孩子做出健康的、有营养的、好吃的饭菜。无论从擀面条到蒸馒头,还是从炒菜到烤面包之类的稀奇吃法,我都会有时间就一一尝试。这不仅仅是出于对饭馆里地沟油的担心,或是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我现在明白了生活不能只是凑合。母亲也会偶尔开玩笑说:“有了孩子后你知道做饭了!”而每到此时,我只是一笑而过。
   又是秋收时节,随着收割机的普及,收麦子不再是几天的事,而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的事。人们不再因为收麦而对吃饭应付差事,也不再为了省那几十元而亲自用镰刀割麦子。更没有几个人有时间坐在梧桐树下闲聊。英子依然心灵手巧,只是她已远嫁他乡,没有人再提起她。除了村子里年龄大的那些老人依然日复一日地过着毫无品质可言的生活。其他人已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吃饱喝足。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