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荷塘】正定古城的炮声(微小说)

发布时间:2022-07-17短篇小说 清闲若水
摘要:通过古城古老传统——报丧炮声变化,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大前年清明节回正定祭奠父母,侄儿、侄孙陪着我,途经邻村时隐约听到二踢脚的炮声,我问侄儿:“年节过了,没有人家结婚,放什么炮?”侄儿说:“死人啦!”“死人还放炮?我咋没听说过

摘要:通过古城古老传统——报丧炮声变化,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

大前年清明节回正定祭奠父母,侄儿、侄孙陪着我,途经邻村时隐约听到二踢脚的炮声,我问侄儿:“年节过了,没有人家结婚,放什么炮?”侄儿说:“死人啦!”“死人还放炮?我咋没听说过?”“你在外工作时间久了,家乡好多风俗忘了。咱这几百年的习惯,以炮声通知老亲少友不幸消息,自饥饿时代这风俗断了。””为什么?””人们饿得肌黄面瘦、腿脚浮肿,谁还有心思放炮?”接着他给我讲了个故事,震痛我心,至今不能忘却。
   “那天我们给李伯伯打墓,”他说,”半天才挖好。王老道累得一点劲没了,颓然倒在新挖的土上,咳了一声,说明天还不定谁给谁挖墓呢。他是个道士,好人,平时还给人看看病什么地。他没有后人,第二天有社员找他看病,才知他已死在炕上.他才三十几岁呀……”侄儿说到这有些哽咽。稍停了一会儿,他说:“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死,没心情放炮,再说也没钱买炮,还怕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放炮的习俗就停止了。现在,改革开放了,人们生活好了,自由多了,又恢复了放炮习惯。”
   王老道我也认识,长我七八岁,自小父母双亡,进城隍庙当道童,大了当道士,为人和善。他去世时,我上大学,只听说他病死的,现在人们才逐渐敢讲实话。原来他是饿死的,这么悲凄。
   人愈老怀旧情绪愈强烈。前年回正定,清早听到炮声,我问谁死了?侄儿告诉我李盛路后半夜走了。他是天主教徒。没有嚎啕大哭声,不磕头,但放炮是免不了的。去年回家乡,又听到炮声,杨老白走了,七十八岁。这次回家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远处传来沉闷二踢脚炮声,原来老同学乔金海走了,享年八十岁。我有些不解,为什么这么巧,每次回家都能听到报丧的炮声。侄儿挠挠花白头发,说凡是熬过三年饥饿年代的,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虽说生活富裕,自由愉快地享受现代生活,但有个风吹草动,难免去见马克思。说完,诡异地望着我说:“咱们叔侄也一样啊,不过没王老道那么多遗憾。”
   侄儿小我两岁,七十八岁了,近来身体欠佳,晚上咳嗽不断。他想到了死,想到了没挺过三年挨饿时光早早辞世的乡亲四邻,这很自然。晚上我俩参观古城文化街各种花灯,穿梭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间,在如同白昼的杨和楼下,古城南门里外,讲着正定人赵佗南下当南岳王的故事,常山赵子龙庙到底在什么位置,以及古今中外在正定起家的人物。我们笑着,高声争论着,全没有年老寿终将近的感觉。
   改革开放使古老的正定城焕发了青春。远处隐约传来了二踢脚炮响,已经没人在意。特色小吃和古玩字画的叫卖声,正定大鼓的震耳声,快闪的歌声和叫好声,掩盖了过去的一切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