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家园】不是故事的故事(微小说三则)

发布时间:2022-07-21短篇小说 杨忠文
不是故事的故事(三则)    看到几个电工正在换电线杆,一根12米高的混凝土制成的电杆,代替了原来的9米杆。这是供电公司第三次更换电杆了。看着高大的电杆和拉在杆头的黑皮胶线,我想起了已经成了故事的几件事。    1、安装电灯  鲁队长是山岭

不是故事的故事(三则)
  
   看到几个电工正在换电线杆,一根12米高的混凝土制成的电杆,代替了原来的9米杆。这是供电公司第三次更换电杆了。看着高大的电杆和拉在杆头的黑皮胶线,我想起了已经成了故事的几件事。
  
   1、安装电灯
   鲁队长是山岭岗生产队的队长。一次,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他去参加会议,住在县招待所。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晚上照明主要点煤油灯和松树明子。鲁队长看到招待所点着电灯,明亮,使用方便、省事。鲁队长过去虽然听说过电灯,但没有见过。第一次看到明亮的电灯,既新鲜又好奇,心想,我们那里如果能点上电灯该多好啊!
   会议休息的时候,鲁队长就仔细地观察,看看安装电灯需要什么材料,线路是如何布置的。他把这些都一一记下来。
   散会后,鲁队长到县百货公司,购买了胶电线、开关、灯头、灯泡等,准备回家安装电灯。走了一天山路,到家已是傍晚,鲁队长又饿又累。他顾不上休息,喝了几口水,就开始安装电灯。
   村里的人听说鲁队长家要安电灯,都纷纷来看过究竟。山岭岗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当时一个全劳力每天的劳动产值不到两角人民币。祖祖辈辈都是辛苦一生,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暖。除了鲁队长见识广一点外,其他大多数人连县城在那个方向都不清楚。鲁队长按照在招待所看到的样式把电灯安装好后,就去拉开关,可不管怎么拉开关,电灯就是不亮。鲁队长弄得满头大汗不知如何是好。围观的人有的说要用火在电灯泡上点一下,有的说要给电灯泡灌上一点煤油。鲁队长焦急地说:“不是、不是,都不是!”村里人走后,鲁队长一屁股跌坐在门槛上,连连的唉声叹气。这件事最终成了一个笑话,在当地流传。
   几年后,大队建设小水电站,鲁队长带领生产队的人积极参加电站建设。电站建成后,鲁队长和村里的人都点上了电灯。
  
   2、关电灯
   过去,农村没有电灯,晚上多数人家点煤油灯,少数人家点松树明子,有的点菜油灯(用一个土碗,倒入菜油,用棉线或破布条做灯芯)等。农村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晚上办公点马灯,学校学生上自习点汽灯。
   20世纪70年初,我们村(那时叫大队)建了一座装机48千瓦的小水电站。电站竣工发电后,输电线架进了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电灯。我们村的段奶奶,是五保户,70多岁了,她一生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只去过村公所,乡政府在什么地方她虽然听说过,但没有去过,县城在哪里她就更不知道了。在架线点电灯这件事上,村干部没有忘记她,也给她安装上了电灯。当时电站送电都有固定的时间,白天一般不发电,晚上7点送电,午夜12点停电,到凌晨5点又送电,到7点停电。除非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按规定时间供电。
   有一天早上,段奶奶要到几里外的河边的磨房磨面,天还没亮,看不清路,要点火把去。她以为电灯跟煤油灯一样,可以点火,就拿起火把凑向电灯,以为能够取到火,点燃火把。她不停地向灯泡吹气,可是弄了半天,连点火星都不见,口也吹干了,火把怎么也点不着。她忿忿地自语:“这烂东西要不成,连个火也点不着。”她只好找出火柴点燃火把,准备去磨面。因天还未亮,她担心电灯亮着她不在家会有人来偷东西,便用嘴去吹电灯(她忘记了电工员曾经教过她的关电灯要去拉开关),想把电灯吹熄。她朝灯泡“噗、噗”的用力吹气,那灯泡只是前后摆动,吹了半天,搞得头晕脑昏口干舌燥,也无法把电灯吹熄。她十分恼火,嘀嘀咕咕地:“这电灯我说不安不安他们不听,总是要安给我,说是照顾我。现在让我吹也吹不熄,面也去磨不成了。”她没办法,只好把点燃了火把吹灭,坐在凳子上,等到天亮后,才去磨面。
   事后,段奶奶找到电工员,说她不想点电灯了,点电灯很麻烦。电工员感到奇怪,向她了解原因后,又到她家教她开灯关灯,直到她记住会使用后,方才放心地离开。后来,段奶奶对人说,电灯比煤油灯好用,更亮更方便。
  
   3、手电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经济困难,物质条件差,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人们晚上出门上路,多数点火把,一般人打不起手电。我经常在晚上跟父亲去离家几里的河边碾米磨面,路不好走,挑担点火把不方便,总想能够买一把手电筒。
   一年年底,我家第一次丢掉超支户的帽子,分红分得11.5元钱。我与父母要了3元钱,到购销店买了一把手电筒。有了手电,我晚上出门办事就方便多了。
   离我家不远处住着一位60多岁的独人,她姓张。张奶奶跟村里的人关系不错,大家都很关心她。邻居家吃什么好东西都要端给她一点,逢年过节,有的人家会请她去吃饭。我记得这年的腊月二十八,我家杀年猪。我们请张奶奶来吃晚饭,饭后她跟大家一起烤火,讲话闲谈到九点多钟,她说时间不早要回家了。天黑路难走,我要送她回家,她不肯。考虑到点火把不安全,我就把手电筒拿给她,怕她不知道如何关闭电筒,我还教给她回到家后怎样把电筒的开关闭了。我把张奶奶送出门外,她点着电筒慢慢地走去。这条路她熟悉,我也就没有送她回家。
   第二天,她来我家还电筒。我接过手电筒一看,电筒湿漉漉的,开关开着,没有关闭过,打开后盖,取出电池,电池已流出腐水。看着被水浸泡过的电筒,我才想起,原来张奶奶忘记了关电筒的方法,她是用灭火的方法,把电筒放进水中,想把电筒关闭掉。弟弟从我手中拿过电筒,转过背,吃吃地笑弯了腰。看着自己好不容易才买得的电筒喝了一夜水,我心里不是滋味,但我怎能为一把手电筒责怪张奶奶呢?她这么大年纪了,平生第一次使用电筒,就算弄坏了也何必去计较呢。
   后来,农村经济条件逐步好转,人们晚上外出走夜路,不需要再打火把,使用手电筒既方便又安全,手电筒代替了火把。有一天晚上,我从学校回家,路上遇到张奶奶,她打着手电筒,我问她要到哪里,她告诉我说要去串门子。点火把走夜路已成了历史,我们只有到《老山界》等文章中去寻找了。现在电筒的种类繁多,式样在不断翻新,有使用电池的,有充电的,老少都会使用,弄坏或丢了一把手电筒,人们往往不当一回事,需要时,随处都可以买到,喜欢哪种就买哪种,再也不会为一把电筒的得失而产生什么想法了。这飞跃的变化,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