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文学科 > 文学 >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 杨西京:竹林寺

发布时间:2022-10-18短篇小说 养生王
文/杨西京引 言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驻营北邙。这日午后,携众将观形察势:北望,河北怀州地面,营垒森森,旌旗猎猎,马奔车流,黄尘冲天,夏王窦建德亲率十五万人马,援洛而来;西望,洛阳城高墙厚,强驽重炮,严

文/杨西京

引 言

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驻营北邙。这日午后,携众将观形察势:北望,河北怀州地面,营垒森森,旌旗猎猎,马奔车流,黄尘冲天,夏王窦建德亲率十五万人马,援洛而来;西望,洛阳城高墙厚,强驽重炮,严防死守。数月来,唐军数次攻城,均告败北。昨夜,流星探马飞传高祖密敇,令世民退守新安、渑池一线,背倚潼关,寻机再战。

腹背受敌。众将相顾,尽皆失色。世民见状,道:“明日恰端阳佳节,众将各自回营,休兵一日,后日议战。”

军师徐茂公侧目,见李世民脸上,已罩上八分愁云。

“三军在一帅,一帅在决心。”茂公心神不宁,当夜入帐,见李世民蹙眉浓思,忧色重重。说:“主公,中原乃天下腹心,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有民谚,‘天下兴亡于百姓之口,社稷定鼎于黎元之言’。明日愿陪主公私游于村野,闲观山水风景,暗访民心向背,洗眼而知势,明势而决心,不知可否?”

世民颔首。

翌晨,两人易服,纵马向东南山区而驰,沿洛水,过芝田岭,入汜河,越中山岭,进入金谷堆地面。沿途田野荒芜,多是无人之地。

战马一声长嘶,两人抬头,一道山梁迎面扑来。走近山脚,只见此山弧如半月,两峰排闼,一道数丈宽清溪,冲开山门,喷雾溅絮,迤逦而下;溪畔两侧,入目尽竹。那竹丛丛,簇簇,高矮相携,粗细搭肩,微微夏风里,枝呼叶唱,哗哗有声。眼前,翠竹丛中,现出一家农院,抬望,风拂竹动,农院背后不远,露出一座红瓦寺院。

世民驻马叹道:“好一处幽山奇景。”

“主公,山深必有猛虎,景奇必隐高人。”

于是两人下马,放缰系马于溪畔两棵高柳上,任两匹马吃青饮溪。尔后,两人走进眼前这座农家。

青竹杆杆,绕院长成半月形一围院墙,院内,正屋面南,两厢房东西相对,屋墙条状石块垒成,顶上铺着厚厚的山草。两人推开竹扉,走进院内。只见东厢房盘着一个泥糊的锅台;锅台上一锅,上覆竹盖。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妇,一手拿条野艾拧成的三股火绳,另一手从锅台旁抓起一把麦秸,捂住火绳,“咈咈”,“咈咈”一阵猛吹,麦秸起烟冒火,老妇把麦秸入进灶膛,放上数把碎草末子,架上几根劈柴,火苗哔哔啪啪窜上来。老妇乘空,回身招呼两位客人。

竹荫里,老妇仿佛知道今天来客似的,早备好竹桌竹凳。不大功夫,老妇从灶伙端出两碗黄白黑三色杂揉的扁食(方言,水饺),置于竹桌,邀两位客人午餐。

世民诧疑,欲问,茂公确抢先开言:“老人家,打扰啦。家中还有何人?”

老妇未言先泪:“前些时,洛阳王世充和李密在俺巩县兴洛仓打仗,兴洛仓离俺这可近。俺儿被抓走充军,丈夫抢去修洛阳城墙,儿媳病死,孙儿放羊拾柴,家中只剩俺一老一小啦。”

两人相顾,欲慰老妇。

老妇指着自家背后,又道:“俺这是王水泉,山下的沟叫竹林沟。山上有一寺,叫竹林寺,寺院后边有一片紫竹,老辈子人说,观音菩萨成道于紫竹林。‘观音坐殿,山和水善’。上辈老人传,观音常点化世人,可灵啦。”

茂公迎上话茬:“观音成道于紫竹林。佛书确有记载。”

老妇接话:“近时来了一位驻寺高僧,昨午他从俺家门口过,对俺说,今日俺家当有贵人借食。俺连夜借遍全村,才借来半瓢白面(小麦面),半瓢黄面(谷子面),半瓢黑面(黑豆面)。难为两位贵人,五月端阳到俺家,就吃乡下人一碗三搅扁食。”

世民望着老妇一脸愧色,三分惊喜(此地竟有高僧,高僧竟知此地今来贵人),七分感恩,遂示意茂公。

茂公掏出随身携带的二十两白银,“老人家,今日一餐,价可千金,还望收下。”

老妇坚辞,对茂公道:“‘一搾没有四指近,有缘碰见都是邻’。乡里乡邻,您见外了。”又道:“这几个月来,三村五里老少爷们儿都在传,说大唐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率军讨伐洛阳,如有方便,麻烦两位给李世民捎个信儿,叫他早日打下洛阳,给俺百姓一个平安世道。信儿能捎到,俺这顿饭就值啦。”

老妇数言,似一通战鼓,惊得李世民胸中那七分感恩,三分惊喜,化为十分愧疚。雄心一震,腰下剑匣铮铮,正欲慰老妇几句宽语,忽见老妇扭脸问自己:“不知贵人从哪来?可是去寺院上香?”

世民忙答:“正是,您说的高僧在不在寺?”

“佛门虽慈善,不渡无缘人。高僧行踪不定,看您的缘份啦。”

茂公乘此机会,以讨水之名,进入灶伙,将那二十两白银轻掩于那堆麦秸丛里。

两人走出竹扉,老妇手指言画,指点着上竹林寺的路径……

茂公回首看世民,那脸上八分愁云,如忽爆一闪,已减去三分……

老妇送客至山跟,轻声对茂公道:“贵人甭忘帮俺给李世民捎信儿啊。”

世民侧耳,胸中又是一通战鼓,心中暗励自己:“百姓即天,天心即民心。此生当永铭中原百姓寄望之心!”

茂公驻步躬身,扪胸而答:“老人家,万望放心。”

两人刚启步上山,忽见一只花色长尾,红腹锦羽的山鸡,从半山飞扑而下,落于两人路前。

老妇撵上几步,对两人说:“这是竹林寺高僧喂养的飞禽,通人性,可喜和人戏耍。山中人少,一见有行人,就飞在人前头,为来寺生人带路。贵人可随这禽上山,不一会儿,便到寺院。”又耳语茂公道:“高僧是个怪人,好跟俺山里百姓来往,您甭惹罪这怪和尚。”

两人再三拜谢,随禽上山。那山鸡一会展翅飞于竹梢之上,一会儿回飞于两人路前,蹦蹦剪剪,高飞低趋,两人随禽时快时慢,时说时议,不一会,眼前一坐寺院,红墙碧瓦,飞檐翘天。那禽掠至山门正脊,朝寺院引颈一歌,响裂竹林上空。

两人举目,山门额头,劲书三个大字:竹林寺。

此寺背靠嵩山,远眺黄河,植根竹林。山门正前,天生一莲花泉,当地百姓又叫“花泉”。这时节,数亩大一镜泉池,莲茎似绿箭射天,莲叶似绿蓬撑伞,微风里,绿光飘摇,袅娜姿俏,绿叶点缀清波,清波嬉戏绿叶。红干大日头下,让人一近泉边,顿有“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之感。泉池在山门数尺前侧,分为两股清溪,携手下山,于山脚下,汇成那道数丈宽的清湲,一流向东,入注小关河。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竹林寺内一众僧人,暮鼓晨钟,扬善于此。寺内有一炼丹房。掌寺老和尚采药、炼丹、制膏熬汤,为来寺香客和三乡五里百姓治病驱灾。一日,老和尚外出,交待打柴护院的小和尚,炼丹房有一炉正练的“紫砂丹”,万勿打开。老和尚走后,一日,小和尚忽闻紫砂丹炉奇香扑鼻,甚为好奇,遂打开,顿时,香气冲天,众僧皆奇,各食一粒。谁知朱砂丹入肚,众僧身姿飘摇,随着竹林寺平地腾空。恰老和尚归来,见状,忙抓住竹林寺门槛,一并升天成仙。于是,周边百姓便有了“天上竹林地上少林”的说法。

时光流转,中原各方乡贤名流,为励世人担纲补天,救民于水火,纷纷化缘集资,于此地复建、整修了竹林寺。西晋末,彭城人仲令义,其父做官洛阳,其随居洛。受智山法师教诲,入竹林寺受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比丘尼,即著名的净捡法师,主持竹林寺。其中年随父告老返乡,又创徐州竹林寺。

两人走近山门。山门前,一通石碑,阳面刻着以上传说故事,阴面刻着:寺者,施也!入寺者当先有施善之心,出寺者当行施善之举……

山门两侧,上联醒目:小寺施三乡五里百姓碗米尺布;下联暖心:中寺施七州八县黎民秋收春足;一道足可写十数字的横额方框,仅靠前写了四个大字:大寺担天……

李世民一字一联,嘴嚼着寺联,茂公在侧自言自语道:大寺担天,大施当担,担日月星辰光沐神州河清海晏!

“担日月星辰光沐神州河清海晏!”世民看看茂公,心中一动!欲前行进寺。扫眼一瞥,见寺内大殿墙裂,配殿塌角……

忽然,一阵脱俗高论,在这寂寂午空洗耳有声:

“穿山行,竹林坐,三卷五卷醉中歌。闲来与僧摆一伙。香火长,寺院阔。老和尚,你看老夫乐呵不乐呵!”

“九州行,四海坐,脚丈金欧仰天歌。闲来与君卜一课。庶民重,江山阔。老伙计,天下乐呵吾乐呵!”

茂公手扯世民衣袖:“山中高士也!”

两人又听:

“老和尚,摆一伙吧。老夫:园月照方窗,有规有矩——不准耍赖。”

“老伙计,中。本僧: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何必如此!”

“老夫:出子不悔即高手。”

“本僧:略展胸韬握胜卷。”

两人寻声望去,隐约可见寺后树林里,两个白首老翁迎面而座,你言我对,辞锋激烈。不知干啥。

世民悄然前行,茂公随后,两人敛手敛脚,向寺后移去。

茂公目射世民,只见其脸上忽如一阵东风扫荡,那八分愁云,此刻,又减去三分……

寺后,远处,一片绿竹,前几天一场透雨,洗润千株万杆,节清杆绿,水滴纤纤翠叶,新如碧玉。紧挨绿竹,是一片紫竹,杆红叶赤,灿然耀目。绿紫相伴,别是一番洞天。

贴近寺院后墙,有一方空旷之地,苍松老柏,虬枝挺拔;粗槐高枣,新叶繁茂。树荫下,摆有三五石桌,十数竹椅。午后的太阳,万支光箭,穿过一层一重一重一层树叶,随着穿山风的摇曳,点点黄金碎斑,在茂草奇花丛中恍动。一群群小燕,忽而低空飞掠,时而剪飞窜天。

凉爽爽的树荫下,两人见两位白首老者,低头相对,背对者僧服岸然,一派仙风道骨,坐在一把小方竹凳上。迎面老者头戴透风竹笠,身着白布汗衫,长着一副民谣相:‘上身长,伴君王;耳垂肩,做高官’。一把锄头,木把横卧,锄头扎地,老者坐在锄把上。两人正潜心于地下斗智园地。

地下,画着一个方框,八纵八横,四十九个方格,双方各以随手之物为棋子,各摆十六枚子,攻守进退,以一方逼杀另一方子尽为赢。玩法有“四门定”、“撵老和尚上山”,“担担抬抬”等,山民谓此“摆方”。此刻,迎面老翁执小木棍为子,高僧执小石子为子,正在博弈“楚河汉界”。

世民茂公悄然靠近,只听那迎客山鸡飞向寺内正殿偏脊,陡然一声长亮,惊得两位斗智老者不由身子一震。

世民茂公急隐于身旁一片枣树丛后。

竹笠老者端起身旁一节竹杯,连饮几口,死盯着眼前“方势”,朗然大笑道:“老和尚,你远道而来,吾洛阳弩强炮猛,十五万援军又到,前夹后击,看你往哪逃!”随即,朝对方阵图押上一子。

茂公心中一惊,看看世民,面却淡定。

那高僧抬首,手指地下“方图”阵势,笑道:“老伙计,你金刚怒目,不如我菩萨低眉。本僧云游四方,对中原地形了如指掌。看,本僧将北邙大营一分为三,一路越轘辕关,过登封,奇兵突袭洛阳;二路从偃师正面逼击洛阳;三路过伊水,侧攻洛阳。此三路人马足慑王世充据城不敢妄动……”

世民手触茂公衣襟,点首赞许。

“河北民谣,‘豆(窦)芽高过房,也难做大梁。’言夏王窦建德成不了气侯。这次,窦建德水陆并进,与郑合围唐军,突破口选在‘牛口渚’。河南民谣,‘豆(窦)入牛口,岂能长久’。看,本僧只需亲率一旅精锐,遣猛将为先锋,据武牢,扼其咽喉,尔后,诱敌半渡,猛攻其中军,夏王必被生擒,王世充恃者,援军也!唐军押夏王于洛阳城下,王世充必降。本僧坐一侍二,一举灭郑、夏两国,此天助大唐奠一统天下之基也,哈哈哈,老伙计,这叫好佛住后殿。”

世民遂对茂公耳语:“此僧看乱世英雄,入木三分;阅天下走势,洞若观火。军师当据此审势运筹,遣将调兵。明晨三更升帐,四更造饭,五更出征……”

茂公摩拳擦掌,欣然点头。再看世民,脸上如红日当空,那八分愁云,此刻,荡然全消。

忽见二老互举手中竹杯,笑声朗朗:“愿大唐一统天下,还太平于百姓。”

世民拉住茂公,两人三步一退,五步一弓,不动一点声响,退至山门处。世民解下腰中一块玉佩,系于山门门环之上,遥对二老背影,一连三躬……

夕阳里,那只红腹山鸡展翅飞回山门正脊,挺起鲜亮的红脯,翘起五彩斑斓的凤尾,点一下头,扬一下颈,冲着下山的石径,长鸣三声。

两人回首,向着山鸡频频挥手……

旬日后,竹林寺进香者一日多似一日,众香客眉飞色舞,众议一题:近日,唐军生擒窦建德,镇降王世充,一举平定洛阳,中原安也!唯有一村妇,独擎一炷,独执一辞:“俩贵人啊,您可把俺信儿捎到啦,俺端午这两碗三搅扁食真值啦。”遂又掏出二十两白银,捐进寺内“功德箱”。

尾 声

贞观三年,竹林寺经长安所赐官银大修,焕然改观。寺内高僧,在寺内建一玲珑小楼,楼正面大书:藏经楼。两侧有联。上联:经化慈云寺小境界大;下联:书播善雨乡野智慧高。又将李世民所赠随身玉佩,邀巧匠特制一匣,置玉于中,供于一楼正厅,奉若镇寺之宝。由而进香者云拥而来,不远千里,香火旺于唐、宋、元、明。毁于明末大乱。

时值盛世,当地竹林镇长寿山景区,于当年遗址,集资重修竹林寺。当年盛景,于今复现。奇的是:新建竹林寺彩塑观音像完工之时,寺院坐落的半山处,竟涌出一眼清泉,半山出泉,尚不多见。且泉眼正对寺内观音菩萨手执的杨柳瓶口。村人惊异,遂称此泉为“甘露泉”。

此泉,可是当年的莲花泉否?!